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

(卷上)

 

淨空法師講述

 

講經緣起

寶積——法寶之集積

譯者•菩提流志簡介

本經簡介

序分

有六十人隨勸詣佛•投地悲淚•佛慰令起

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•佛讚印之

彌勒菩薩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•安穩得脫

佛答以二種四法而得解脫

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•成二十利•又二十利

末世種種過惡

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

 

壹、講經緣起

 

諸位大德同修,今天的因緣非常殊勝,佛家一般剃度的儀式,都是在上午舉行,儀式完畢之後,照例是上供。今天我們的儀式,放在此刻舉行,意義不比尋常,正是與本經關係非常的密切。世尊為我們說這一部經,要以現代人的話來說,是他老人家在三千年前預知現代——也就是三千年後的今天,出家在家,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,顯教、密教,宗門、教下,乃至於淨土,皆不能成就。

 

這個原因究竟在那裡?

 

彌勒菩薩非常慈悲,代我們啟請,蒙世尊為我們詳細開導,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這一部經的教誨,細心的去體會、反省,改過自新,回頭是岸;如此,所修、所行在這一生當中,決定能有成就。這是我們這一次講經的因緣。因為時間不算是很長,所以這一次的經文,我們採取重點介紹,能夠看得懂的,乃至於一些名詞、術語,講堂裡面常講的,我們統統都把它省略掉。

 

貳、寶積——法寶之集積

 

在未講經之前,先把這一部經做個簡單的介紹。這一部經是《大寶積經》裡面的一會,所以先將《大寶積經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。

 

蕅益大師說:「始從華嚴,終大涅槃。」這一句話就是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。「一切菩薩法藏,皆稱方等。」所以「方等」範圍非常之廣,「方」是方便。佛門中常說: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。」佛所說的一切經法,皆是方便法,真實法說不出的。講到真實,常說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因此,能說得出的,都是方便法。「等」是平等,跟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「平等」覺的意思相同。所以方等代表全部的佛法。可是古來祖師大德,將世尊一代時教,分為五個時期,「方等」是屬於第三時,那麼這個就有特別的意思了。

 

「今更就大乘中,別取獨被大機者,名華嚴部。」所以《華嚴經》它的對象是上上乘根性的人,也是經中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是《華嚴》的當機。而「融通空有」;空有不二,性相一如,說這些法就叫般若部。這是真實智慧,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。「開權顯實」,這叫法華。「垂滅談常,名涅槃部。」釋迦牟尼佛化緣已盡,示現入般涅槃,最後的遺教,提醒我們修學應當從那裡下手,這些教誨都歸在涅槃部,這是大乘法的四個階段。

 

「其餘若顯若密,或對小明大」,對小乘叫大乘。「或泛明諸佛菩薩因果、事理、行位、智斷」,「行」是修行,「位」是所證的果位。譬如菩薩五十一個位次,十信位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是屬於位。「智斷」,智是智慧,斷是斷煩惱、斷無明。說到斷煩惱,一定要開智慧,定功只能夠伏煩惱,不能斷煩惱。「皆此方等部收」,由此可知,方等內容非常廣泛。「非同流俗訛傳,唯謂八年中所說也。」這是一般講五時說教,這個意思非常的狹窄。此地講「方等」,跟天台家所說的意思不相同。這個「方等」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。因為《大寶積經》是屬於方等部,所以先把方等的意思略微介紹一下。

 

「《大寶積經》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」,每一會就是一部經,由此可知,這部大寶積就好像眾經聚集在一起的合訂本一樣,它裡面內容很豐富。這部經翻譯的人不是一個,是許多人翻譯的,所以說前後諸師有人翻譯一會,也有人翻譯二會、三會的。在唐朝之前,沒有把它收歸在一起,所以是單部流通。我們淨宗的《無量壽經》也在《寶積經》之中,這是唐朝時候翻譯的,就是《寶積經》的第五會,無量壽會。菩提流志,他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到中國來,他看到《寶積經》幾乎大部分都翻譯出來了,但是不完整。於是他就重新把其他註釋沒有翻譯的全部把它翻出來,所以他翻了三十六會,三十九卷,然後把從前這些法師們的譯本(二十三會八十一卷),統統合計起來,就是一部完整的《寶積經》,總共是四十九會一百二十卷,現在我們在《大藏經》裡面可以看到,臺灣好像也有單行本流通,這是《大寶積經》的全本。

 

什麼叫「寶積」呢?

 

底下有個解釋:「法寶之集積也。為大乘深妙之法,故目之為寶。」這一部大經裡面四十九會,就是四十九部經,每一部都深妙不可思議,所以比喻做「寶」。「無量法門攝在此中」,所以稱它做「積」,聚集的意思。「寶積經論一曰」,「一」是一卷;《寶積經論》是這部經的註解,但是不完全,它只有四卷,什麼人註的也不知道,失傅了。但是這個論文收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它對於經題有個簡單解釋。他說:「大乘法寶中一切諸法差別者,彼盡攝取,故名寶積。」從這一句,我們對於這個經題的意思,能夠知道一個大概。這是簡單將方等,方等部《寶積經》介紹出來了。

 

參、譯者•菩提流志簡介

 

剛才講這部經翻譯的人很多,我們就不必一一介紹,我們單單介紹集大成的人——菩提流志。「菩提流志」是梵語音譯,「此云覺愛」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愛;「菩提」是覺,「流志」是愛。「南天竺人」,那時候印度稱為天竺,就是南印度人。「唐武后時來」,武則天的時代到中國來。「譯三藏經」,他是翻經的法師。「開元釋教錄九曰」,《釋教錄》是佛教經典的目錄,目錄裡面有簡單的介紹。說「沙門菩提流志,本名達磨流支」,他原來的名字叫達磨流支,「達磨」是法,「流支」是希(稀)有的意思,所以他的本名是法希有。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」,「天后」是武則天,武則天大概嫌他這個名字意思不好,她心血來潮給他改了個名字,改成覺愛。「唐言覺愛,南印度人。」《宋高僧傳》三曰:「釋菩提流志,南天竺國人,淨行婆羅門種,姓迦葉氏。」諸位如果要知道得詳細一點,可以看《高僧傳》;《宋高僧傳》是《高僧傳》的第三集,裡面有他的傳記。

 

肆、本經簡介

 

下面是講本經的內容,也略微做個介紹。

 

「此經乃《大寶積經》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」,所以這個經文有上、下兩卷,在《大寶積經》裡面上卷是九十一卷,下卷是九十二卷。「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。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。」這個「詔」是武則天的聖旨,奉皇帝命令來翻譯的。「閱藏知津將全經內容分作十五段介紹」,《閱藏知津》是蕅益大師作的,蕅益大師將這一部經分為十五個段落,每一段落的內容介紹在下面。

 

第一段,「佛在鹿苑」,就是鹿野苑;「與千比丘,五百菩薩俱。」前面括弧『序分』跟『正宗分』,是《閱藏知津》裡頭沒有的,這是我們因為講這部經,為了便利起見,我們加上去的,就是把這部經開三分。第一段跟第二段是屬於序分;第一段是通序,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。第二段、「有諸菩薩業障深重,疑惑退轉。彌勒菩薩慰問令喜。」所以這一開端就曉得,這部經為什麼說的,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。我們的的確確是業障深重的愚癡菩薩啦!大家受了菩薩戒,都是菩薩,雖受了菩薩戒,還是很愚癡啊!這就是本經所說的。

 

第三段,這是本經的正宗分。「有六十人隨勸詣佛」,隨著彌勒菩薩的勸告,這六十個人就跟著彌勒菩薩去見釋迦牟尼佛了;見到之後也很慚愧,善根發現——「投地悲淚」。佛安慰他們,叫他們起來,說他們往昔誹謗法師的惡業,多生多劫受苦,將來這個業報盡了,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由此可知,這些人多生多劫之前都學過淨土法門,都念過阿彌陀佛,只是業障太重了,不能往生,在六道裡面吃盡了苦頭。

 

第四段,「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,佛讚印之。」這六十位菩薩,這是稀有的,人數不多。他們聽了佛的開導,真正懺悔,回頭改過自新,發十三弘誓。佛聽了之後,對他們也很讚歎。

 

第五段,「彌勒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,安穩得脫。」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。末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現在我們應當成就幾種法,才能夠安安穩穩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生死苦海。

 

第六段,「佛答以二種四法。」這個二種四法,就是第六段跟第七段。第一種四法是「不求他過失」,這第一條。「亦不舉人罪」,這是第二條。「離粗語慳吝,是人當解脫。」在末法時期,這四條最重要了,一定要遵守、要做到。佛說了這四法,又說另四法,就是第七段講的,「當捨於懈怠」,這是第一。「遠離諸憒鬧」,「憒鬧」是熱鬧,喜歡熱鬧這是很大的障礙。「寂靜常知足」,要守住這四法,「是人當解脫」。這是告訴我們在末法時期修行,必須具備這兩種四法,就是八種法,我們才能夠平平安安得到修學的效果,達到修學的目標。

 

第八段,「次明無希望心行法施時,成二十利,又二十利。」這二十利,是兩種二十利,共四十種利益,要以無希望心去修法布施才能得到。

 

第九段,是說明末法時期種種的過失、惡樂,完全是說明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現象,以及修行人的狀況,讀了之後,真的是毛骨悚然啦!世尊距離我們三千年,三千年前就把我們現在修行的狀況,看得這麼清楚,這正是所謂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

 

第十段,說明「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」。這個「慧行菩薩」,我們要明瞭,學不得,決定不能學他。

 

什麼是「慧行」呢?

 

開了智慧的,禪宗裡面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是我們大乘法裡面常常講的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才是慧行菩薩。也就是常說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樣的人才是慧行菩薩。沒有到這個地步不行。因為慧行菩薩所做、所為、所表現的很特殊,我們不能學;要學他,人家是上天堂,我們還是要墮地獄,佛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 

第十一段,是說明「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之過」。「初業」是初學的菩薩,我們現在這個階段,一定要曉得利養的過失,只要沾著利養,不但你道業不能成就,必定會被拖累到阿鼻地獄。學佛,沒成佛,反而墮到阿鼻地獄之道不是佛菩薩願意見到的。但是末法時期,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,所以這一段經文很長,說明了利養的過失。

 

第十二段,是「亦當觀察憒鬧過有二十,世語過有二十」。到後面再跟諸位詳細解釋。「睡眠過有二十,眾務過有二十。」這個「眾務」,就是做種種與修行不相干的事情,現在很普遍哪!

 

大家都忘掉了,百丈大師曾經說過:「佛門以無事為興旺」啊!

 

道場什麼叫興旺?

 

沒事叫興旺啊!

 

事情太多了,香火鼎盛,信徒很多,那是佛門衰相,不是盛相。

 

為什麼呢?

 

沒有一個人成就!人雖然很多,沒有一個開悟的,沒有一個證果的,甚至於是沒有一個能往生的。它盛在那裡!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。

 

第十三段,佛說「不修諸行,不斷煩惱,不習禪誦,不求多聞,非出家者」。這個形式上出家,實在講諸佛如來不承認他是出家弟子。

 

第十四段,說明戲論的過失有二十。

 

正宗分的最後,說明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。所以這一部經也是最後導歸極樂,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彌陀淨土,那麼這一部經對我們就非常重要了。

 

末了第十六段是流通分,蕅益大師《閱藏知津》裡面只講到十五段,後面還有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。以上是本經大意簡單跟諸位做一個說明。

 

伍、簡釋經文

 

一、序分

 

(一)佛在鹿苑•與千比丘•五百菩薩俱

 

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波離奈城。仙人住處。施鹿苑中。

 

這是六種成就裡面的前五種,我想我們可以省略,這個「處所」就是常講的鹿野苑。我想我們同修當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遊過。到印度朝聖,如果是看佛教的名勝古蹟,鹿野苑是一個重要的地方,釋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,就在這個地方。以後在這個地方建立了精舍,佛在這個地方也講了許多經典。

 

與大比丘眾。滿足千人。復有五百諸菩薩眾。

 

這是八種成就的眾成就,當時參加法會有一千五百人。

 

(二)有諸菩薩業障深重•具足不善之行•疑惑退轉•彌勒菩薩慰問令喜

 

第二段是別序,就是本經的發起。

 

是時眾中。多有菩薩。

 

這就是講這五百菩薩裡面的多數。由此可知,這些菩薩不是普通菩薩,大概都是古佛再來的,故意做這個示現,好讓彌勒菩薩來請法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教誨。他們所犯那些過失,就是我們現在人所犯的,他們來表演,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啊!

 

那麼有那些過失呢?

 

業障深重。諸根闇鈍。

 

這一句是總說,總而言之一句話,業障重啊!

 

業是什麼呢?

 

業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活動、造作。這一些活動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就叫它做業障。這個業障太深太重了,所以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啊!『諸根闇鈍』,『諸根』是指六根,六根不聰明,眼雖然能見,往往把事情看錯了;耳雖然能聽,真正意思沒聽出來,這是指這根性不利。下面別說有十二句,這十二句就是本經的內容,每一條後面佛都給我們細講。第一、

 

善法微少。

 

什麼是善根?

 

世法善根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;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,如果我們貪、瞋、癡都具足,那我們根本沒有善根啊!他們還有善根,善根少就是了。我們沒善根啊!這怎麼得了呢!菩薩善根是精進,而我們每一天懈怠、懶散。

 

好於憒鬧。

 

這個『憒』是昏憒,我們一般講糊塗啊!『憒鬧』就是現在講胡鬧啊!

 

你們曉得什麼叫憒鬧的場所?

 

現在這個社會許許多多娛樂的場所就是。唱歌、跳舞那是胡鬧啊!他們是喜歡搞這些。

 

談說世事。

 

這是第三。『世事』的範圍包括太廣了,世事裡面有邪,還有正。

 

那些是正呢?

 

孔子、孟子所講的是正,都是世事啊!

 

世事不好嗎?

 

世事不能出三界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的標準是教我們了生死、出三界,所以儒家的教育雖然是好,能幫助我們得人身,甚至於幫助我們生天,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出三界。所以

 

『世事』什麼呢?

 

是六道以內的這些事;喜歡談論這些東西。今天外國人講科學、技術也是世事;講到外太空,外太空還是在六道輪迴之中,也沒有超越六道輪迴。這個世事裡頭有正、有邪,邪的就是墮三惡道了,正是三善道啊!第四、喜歡睡眠,貪睡啊!第五、

 

多諸戲論。

 

『論戲』的範圍也非常廣泛,通常我們講開玩笑這一類的,都叫戲論。

 

廣營眾務。

 

這個現象在現代的社會裡太多太多。『營』是經營,『務』是事務,『廣』是多啊!剛才說過了,百丈禪師講「佛門以無事為興旺」啊!那怎麼可以多事。

 

那些是多事呢?

 

我們舉一個普通的例子來說,法會就是多事,何況其餘啊!這些地方,向下世尊廣說,諸位一定要深深體會佛的意思。

 

佛法修學的是什麼?

 

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告訴我們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。這個事情搞得太多了,心怎麼能得清淨呢?應酬太多了,不能「清淨」啊!事務太多了,那裡能「平等」呢!一天到晚迷惑顛倒,怎麼可能有「覺悟」呢!這一些都是廣營眾務的過失。第七句是——

 

種種貪著。

 

這個範圍太大了,名聞、利養、五欲、六塵,放不下啦!第八、

 

為所不應。

 

他所做的都是不應該做的,都是佛不許可的,他偏偏去造作。第九、

 

妄失正念。

 

妄是虛妄,成天幹虛妄的,把正念失掉了。第十、

 

修習邪慧。

 

『邪慧』就是佛法當中常講的世智辯聰,不是真智慧啊!第十一、

 

下劣精勤。

 

他也很努力,一天到晚不休息,忙得不亦樂乎!

 

忙的什麼呢?

 

忙的是三途事業。這個『下』就是三惡道,不是三善道啊!

 

『下劣』是什麼呢?

 

搞貪、瞋、癡的,爭名奪利;搞這些事情,他勇猛精進,在那裡幹。末後一句:

 

行迷惑行。

 

這是末法現前佛門的現象啊!包括在家、出家。如果我們仔細反省,要有這些毛病,無論修學那個法門,都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;往生的條件要心清淨——心淨則土淨。西方世界是淨土,不是穢土啊!所以心不清淨怎麼能往生呢?迷惑,不清淨啊!與淨土不相應。誦經再多、念佛再多,古人所謂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只能跟淨土結一個善緣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

 

這樣的事情不足為奇,我們過去生中不曉得幹了多少次啊!我們跟西方淨土的緣很深很深,為什麼沒去得了呢?大概都是犯了這些錯誤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犯這些錯誤,所以念佛不能往生。這一生當中遇到這一部經,這個因緣稀有,想一想看,如果還犯這些過失,那這一生勢必要空過了,如果能夠認真反省,改過自新,回頭是岸,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功。

 

再看下面經文: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摩訶薩。在於會中。見諸菩薩。具足如是不善諸行。

 

『具足』,前面所講的十二條他統統都犯了,全都有。彌勒看這些菩薩,他有這麼多的過失啊!

 

作是念言。

 

他心裡面這樣想著:

 

此諸菩薩。於無上菩提。圓滿道分。皆已退轉。

 

古人常說:初發心成佛有餘。「初發心」都是發的善心、好心啊!由於業障深重,諸根闇鈍,所以很容易退轉、很容易迷惑,特別是名聞、利養。這個初發心出家的人,沒有人供養他,生活很清苦,道心很堅定。修行幾年了,稍稍有一點成就了,名聞、利養來了,這一來就墮落了。內有煩惱,外有誘惑,他怎麼不墮落呢!所以於無上菩提退了。彌勒菩薩看了起慈悲心:

 

我今當令。是諸菩薩。覺悟開曉。生歡喜心。

 

彌勒菩薩來幫忙啊!幫忙這一些愚癡菩薩。

 

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,什麼叫做大慈大悲?

 

什麼叫做救濟貧苦?

 

修行人沒有道,那是貧啊!

 

修行人依舊還犯過失,那是真苦啊!

 

彌勒菩薩在此地行慈悲救濟啊!你看看他是怎樣救濟這一些迷惑顛倒的菩薩們——叫他『覺悟開曉』,就是破迷開悟啊!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就是大慈悲,這是真正的救濟。

 

作是念已。

 

彌勒菩薩動了這個念頭。

 

即於晡時。從禪定起。

 

『晡時』是午後;中午用過齋之後,他從禪定起來。

 

往到其所。共相慰問。復以種種。柔軟言詞。為說法要。令其歡喜。

 

彌勒菩薩的確很有智慧。我們今天講,高度的智慧啊!他並不責備他們,他去安慰他們——和言善語的安慰他們啊!讓他們生歡喜心,對菩薩有好感,這樣才能夠接受他的誘導。

 

因告之曰。諸仁者。

 

『諸仁者』是對他們的尊稱。

 

云何汝等。於無上菩提。圓滿道分。而得增長。不退轉耶。

 

這個問得好啊!不責備他犯過失、不責備他退轉,反過來問:你們對無上菩提圓滿道有沒有什麼方法叫它增長,而不要退呢?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——平常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怎樣說話。真正幫助人覺悟,幫助人改過自新,不用責備的口吻,用關懷、愛護的口吻,用誘導、啟發的方法,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彌勒菩薩高明之處,所以這些人聽到的時候都很歡喜,喜歡跟他談話。

 

你看!

 

是諸菩薩。同聲白言。尊者。我等今於。無上菩提。圓滿道分。無復增長。唯有退轉。

 

這些人都說老實話:我們對無上道沒有增長,天天在倒退啊!

 

何以故。

 

為什麼我們天天在退轉呢?

 

我心常為疑惑所覆。

 

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『疑』是菩薩重大的煩惱,是修學嚴重的障礙啊!他們有疑、有惑,惑是迷惑。

 

於無上菩提。不能解了。

 

這是講到他業障重,雖然常常聽世尊講經說法,聽了不能夠了解,不但不能了解,往往把佛所講的話聽謬了,錯解了意思。我們開經偈上念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們是錯解如來真實義,曲解如來真實義了,這都是業障深重的相。底下他說得好。

 

云何我等。當作佛耶。不作佛耶。

 

這是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。他們常常懷疑:我們學佛好?還是不學佛好呢?作佛好?還是不作佛好呢?常常有這個問題在,這是對於善法的懷疑。

 

於墮落法。亦不能了。

 

三途六道,種善因,得善果;造惡業,一定要受惡報。佛也講得很清楚啊!他對這個也疑惑。

 

云何我等。當墮落耶。不墮落耶。

 

我們會不會墮落呢?

 

真的墮落?還是假的墮落呢?

 

這些疑問常常現前。

 

以是因緣。善法欲生。常為疑惑之所纏覆。

 

當然任何一個時代,任何一個眾生,不可能沒有一個善念,一切眾生都是善、惡混雜的,看看是善多惡少,還是惡多善少就是了,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。他們善念生,但是有懷疑;懷疑的時候,善就不能成就了,於是很容易退轉。這一些菩薩都很老實、很難得,我們今天所謂他還有自知之明,還算不錯啊!雖然犯了過失,還有救,所以彌勒菩薩來救他們。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。而告之曰。諸仁者。可共往詣。如來。應供。正遍知所。而彼如來。一切知者。一切見者。具足成就。無障礙智。解脫知見。以方便力。善知一切眾生所行。當為汝等。隨其根性。種種說法。

 

這也是彌勒菩薩高明之處。

 

彌勒菩薩能不能跟他講經說法呢?

 

當然能。

 

彌勒菩薩為什麼不說呢?

 

因為他是菩薩的地位,這些人對他講經說法未必能相信啊!所以彌勒菩薩介紹:「我們去見佛。」大家聽到佛,當然就沒有話說了。我們一同到佛那個地方去。『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。』這是如來十號裡面的三種,我們在這裡也不詳細解釋了。『而彼如來,一切知者,一切見者。』這是讚歎佛的智慧德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!所謂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,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。佛的智慧是圓滿的,佛的自在是圓滿的,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,『以方便力、教誨眾生契機、契理。前面講『具足成就,無障礙智,解脫知見』,這是理,佛說法「契理」啊!又說『善知一切眾生所行』,一切眾生,生生世世所造的因、所受的果報,佛都知道,所以說法就「契機」啊!他們去見佛,佛一定隨其根性種種說法,這是契機、契理。

 

經文的三分,發起序應當到此,這是個大段落。下面是本經正宗分的開始,應當要單起一行,這部經當時我是叫悟廣師從頻伽藏裡面抄出來,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。大正藏裡面分的段落跟標點問題很多,但是這個經文諸位一看就曉得,你仔細看它,四個字一句,所以不難讀誦。

 

二、正宗分

 

(一)有六十人隨勸詣佛•投地悲淚•佛慰令起•並說其往昔誹謗法師惡業•多受眾苦•後亦當生極樂世界

 

是時。五百眾中。有六十菩薩。與彌勒菩薩。往詣佛所。五體投地。頂禮佛足。悲感流淚。不能自起。彌勒菩薩。修敬已畢。退坐一面。

 

當時在會菩薩有五百人,五百人當中只有六十個人,聽了彌勒菩薩的話,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釋迦牟尼佛。這些菩薩剛才說過了,大權示現。那麼彌勒菩薩把這些人帶到世尊面前,行禮完畢之後就坐下了。

 

爾時。佛告諸菩薩言。善男子。汝等應起。勿復悲號。生大熱惱。

 

彌勒菩薩致敬之後是坐在一邊,這六十個菩薩跪在地上沒起來,這懺悔,很難過啊!所以佛看到這個樣子,也安慰他們,叫他們不必悲傷、也不必煩惱。

 

在這個地方,有一點常識,順便跟諸位說說。如果正宗分要從『爾時,佛告諸菩薩言...』,這個地方開始,這個經題可以加上「佛說」,就是《佛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;也就是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講的,通常經題上加「佛說」。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話不是佛說的,就不加「佛說」;所以如果正宗分從『是時,五百眾中有六十菩薩』這個地方開始,就不加「佛說」了。這是一點常識,以後諸位看經典,有些經是佛說,有些經不加佛說。那不加「佛說」,難道就不是佛說的嗎?還是佛說的。加佛說,不加佛說,關係在這個地方——正宗分第一句話,是不是佛說的。

 

我們看下面佛這一段開示就非常重要了,這是我們應當警惕的。

 

汝於往昔。造作惡業。

 

這一句是總說:你過去生中造作很重的惡業。

 

那些惡業呢?

 

於諸眾生。以暢悅心。

 

這『暢悅心』是很痛快、很舒服啊!幹些什麼事情呢?

 

瞋罵毀辱。障惱損害。

 

八樁事情。對待這一些眾生,他罵人,罵得自己好痛快。造這個惡業啊!

 

隨自分別。

 

隨著自己的知見分別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情用事、剛愎自用,不講理啊!

 

不能了知。業報差別。

 

造作這些業的時候,這個業因有果報;他不知道啊!

 

是故汝等。今為業障之所纏覆。

 

你們今天雖然聽佛講經說法,不解如來真實義啊!這是業障纏覆。

 

於諸善法。不能修行。

 

而於惡法很容易去造作,善法很難修行,這個都是業障深重的狀況啊!

 

時諸菩薩。聞是語已。從地而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善哉世尊。願為我等。說此業障。我等知罪。當自調伏。我從今日。更不敢作。

 

這一段所說的,非常難得而稀有啊!肯改過、肯自新,這樣的人就有救了。有慚、有愧,求佛詳細說明,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,和今天所遇到的這些障難,知道這些罪,他就能夠改過自新,像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「洒心易行」,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了。

 

爾時。佛告諸菩薩言。

 

這就是給這六十個菩薩講。

 

善男子。汝曾往昔。於俱留孫佛。如來法中。出家為道。

 

這個時間太久了。『俱留孫佛』是賢劫第一尊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,這個時間很久了。俱留孫佛那個時代,他們出家、修行。『俱留孫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所應斷,煩惱是所應斷的,無明是所應斷的,所應斷的他統統都斷盡了,這個名號的意思在此地。

 

自恃多聞。修持淨戒。

 

可見這一些人很聰明、也很有智慧,聽的經很多;他們仗著自己聞經多,又自己以為戒律很清淨。這個倒也不錯,修得也蠻好,那業障在那裡呢?底下講:

 

常懷憍慢。傲逸之心。

 

這毛病出來了,對人表現得驕傲;現在的時髦話——值得驕傲啊!這些菩薩的毛病就在此地。你看,他多聞,多聞本來是很好啊,值得驕傲!戒律清掙,也很好啊!值得驕傲!這一「值得驕傲」就完了。

 

你們今天自己有一點長處,別人不如你的,你還值不值得驕傲呢?

 

如果你也值得驕傲了,那你好好念念這一段經,看你再驕傲不驕傲。『慢』是傲慢,『逸』是放逸,就是很隨便。

 

又行頭陀。少欲知足。

 

這個更難得了!『頭陀』是苦行,這些人修行的時候,曾經修苦行;『少欲知足』,非常難得啦!

 

於是功德。復生執著。

 

他毛病出來了,著相啊!這個著相也是值得驕傲——別人的修行都不如他,他得到這些在家信徒們恭敬供養。這裡頭的意思很深、很廣,諸位要很冷靜、很仔細的去體會,這些文字不能夠含糊籠統放過。下面佛把造作罪業的具體事相說出來了。

 

爾時。有二說法比丘。

 

有兩個出家人,大概是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的,講經說法當然聽眾多,供養也多。

 

多諸親友。名聞利養。

 

這是說法的法師一定會得到,一定會有這個現象啊!

 

汝於是人。以慳嫉心。

 

你們這些菩薩看到這個法師講經說法了,你嫉妒他。

 

妄言誹謗。

 

你要破壞、嫉妒他。破壞他,怎麼誹謗呢?造謠生事,說這些比丘

 

行婬欲事。

 

是時法師。親友眷屬。由汝離間。說其重過。皆令疑惑。不生信受。

 

這是把聽眾對法師講經說法的信心破壞了,使大眾對這個法師不能夠相信了。

 

彼諸眾生。於是法師。無隨順心。斷諸善根。

 

要曉得,在一切法裡面,聞法的功德是沒有一樣能夠跟它相比的;聞法能生智慧啊!特別是恭敬心。佛在經上說,古大德也常說,印光大師說得更好,「一分恭敬,得一分利益:十分恭敬,得十分利益」啦!

 

如果恭敬心全部破壞了,那什麼功德都得不到了。這個叫什麼?

 

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。

 

他造的是這個罪業——造謠生事,破壞道場。

 

是故汝等。由斯惡業。

 

就由於造這種惡業,你們已經

 

於六十百千歲中。生阿鼻地獄。

 

『六十百千歲』就是六百萬;造這個罪業,你們已經在阿鼻地獄裡面度過六百萬年了。這個六百萬年是指人間的歲月,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來計算的。你看造罪太容易啊!已經在阿鼻地獄過了六百萬年了。這個阿鼻地獄,諸位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有詳細解釋。《楞嚴經》裡面也說得很詳細。

 

餘業未盡。

 

還有餘罪;重罪報掉了、報完了,還有罪啊!於是就轉到比較輕一點的地獄。

 

復於四十百千歲中。生等活地獄。

 

『四十百千』就是四百萬;等活地獄裡頭再過四百萬年。「等活」是八大地獄之一,就是八熱地獄,八熱地獄第一個就是等活。

 

餘業未盡。

 

這個餘業還沒有完了。

 

復於二十百千歲中。生黑繩地獄。

 

等活下面就是『黑繩』,這個受罪比上面稍微輕一點點,還是屬於八大地獄。

 

復於六十百千歲中。生燒熱地獄。

 

『燒熱地獄』就是八大地獄的第六、第七,這些我都不詳細講,《佛學大辭典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法苑珠林》裡頭都有,參考的東西很多。以上在大大小小的地獄裡面受報,以人間的時間來算,總共是一千八百萬年。

 

這個造作罪業太容易了,受苦這麼長,幾個人知道?

 

從彼歿已。還得為人。

 

從地獄裡出來,就恢復人身了。

 

得人身怎麼樣呢?

 

五百世中。生盲無目。

 

就是生下來就瞎眼,五百世啊!這是餘報啊!

 

以殘業故。

 

當然這樣的人,他的生活一定很困苦。

 

在在所生。常多蒙鈍。

 

『鈍』是根性不利;『蒙』就是懵懵懂懂,沒有智慧。

 

忘失正念。障覆善根。福德微少。形容醜缺。人不喜見。誹謗輕賤。戲弄欺嫌。常生邊地。

 

這是他受的果報。過去生他這樣作弄別人,現在得人身處在下賤這種地位,也遭到別人誹謗、輕賤、戲弄、欺負。『常生邊地』,『邊地』就是文化非常落後的地區,用現在的話說,這裡面沒有教育,生在這個地方沒有受教育的機會。

 

貧窮下劣。喪失財寶。資生艱難。不為眾人。尊重敬愛。

 

這是講五百世雖得人身,要過這樣艱苦的歲月。

 

從此歿已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法欲滅時。還於邊地。下劣家生。

 

這是說他再得人身的時候,就像我們現在這種末法時期。『末世五百年』就是末法時期最初的五百年,也是經中常說的五五百年的這個年代,選是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出生。因為過去謗法,所以沒有機會聞佛法。

 

匱乏飢凍。為人誹謗。忘失正念。不修善法。設於修行。多諸留難。雖暫發起。智慧光明。以業障故。尋復還沒。

 

這是講業障深重,雖然智慧稍稍現前,立刻就又迷失了。或者是遇到其他的障礙,障緣很多啊!

 

汝等從彼五百歲後。是諸業障。爾乃消滅。

 

這個現象,他真正這個覺悟能保持了,所以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他的業障就消除了;消除之後再依教修行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這才能夠脫離三界啊!才能夠了生死永脫輪迴。

 

於後得生。阿彌陀佛。極樂世界。是時彼佛。當為汝等。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。

 

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成就。

 

(二)時諸菩薩隨發十三弘誓•佛讚印之

 

爾時。諸菩薩等。聞佛所說。舉身毛豎。深生憂悔。便自抆淚。前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今發露。悔其過咎。我等常於。菩薩乘人。輕慢嫉恚。及餘業障。今於佛前。如罪懺悔。我等今日。於世尊前。發弘誓願。

 

前面說過,這一些業障深重、愚癡的菩薩,有意無意之間造作種種的惡業,他造作惡業的時間雖然不長,但是果報實在是太恐怖!經典裡面,類似這一些開導處處可以見到,何以學佛之人依舊不知道警惕,還是毀犯!這一樁事,佛在這部經上有詳細的為我們說明,此地我們要細心去觀察——造作罪業似乎並不很嚴重,為什麼果報會有這麼重?這個地方的事、理要不能透徹明瞭,就不能叫我們斷疑生信。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上,這一些菩薩聽佛說了之後『舉身毛豎』。我們常講聽了以後「寒毛直豎」;我們今天聽了有沒有這個情形呢?沒有感覺到。沒感覺到那叫麻木不仁,這個罪業我們還照幹不誤。由此可知,這六十位菩薩他們的業障雖然說重,那比我們輕得太多了,他聽了有這樣的感觸,我們聽了沒有感觸,他們有救,我們沒有救了。

 

「結罪」,前面佛說得很清楚,不是對一個人結罪。因為造作罪業的人,由於嫉妒、瞋恚,所以才惡意的誹謗,造謠生事,破壞道場、破壞大眾的信心。佛門常說:「殺人生命這個罪輕。」你殺人,殺一個人,殺一百人,乃至於殺一萬人,一千萬人,那個罪業都不重。

 

斷一個人的法身慧命,這個罪就重了。

 

為什麼?

 

這一個人如果遇到機會,今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一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就作佛作菩薩了。他作佛作菩薩,你要曉得他在虛空法界裡頭,要度多少眾生,不只千萬、億萬啊!所以你障礙一個人的法身慧命,比你殺一千人、一萬人那個罪不曉得重多少。這是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的,細細去觀察思惟,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。古人常說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。法師縱然有過失,他是凡夫不是聖人;何況法師的過失是真的過失,還是他有意示現的,我們也不曉得,我們凡夫看不出來。

 

過去天台智者大師說得很好,他曾經講:「做法師的人、講經說法的人,能說不能行,國之師也。」

 

他能說;說了怎麼樣?

 

他自己做不到。

 

叫大家斷貪、瞋、癡,他貪、瞋、癡沒斷,這個人我們要不要尊敬他呢?

 

要尊敬他。「國之師也」,他是國師,我們一國人的老師,因為他教的是正法,教的沒錯,不是邪法。所教的我們如果能夠肯學,決定得利益。所謂是「青出於藍,而勝於藍」,學生的成就往往超過老師之上的。只要他說的不是邪法,這是「國之師」也。

 

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。」國寶少,國師多,所以都要尊重,不能看到他有一點瑕疵,就把他所說的法整個否定掉了。這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,所以才遭這樣殘酷的果報。經上說他墮地獄,從阿鼻地獄、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,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;而實際上他在地獄裡頭受苦所感受的,那真的叫無量劫,這就是我們諺語常說的「度日如年」,所以他在地獄裡感受的時間,比這個時間不曉得要長多少倍。「時」法不是定法,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,有的人感覺一年好像沒幾天,很快就過去了;有一些人在苦難當中,這一年好長好長。佛告訴我們「時」不是一個定法,全憑個人的業感。這一些菩薩善根還算是深厚的,聽了佛說過去這個因果報應,舉身毛豎。

 

『深生憂悔』,這就是生慚愧之心。

 

『便自抆淚,前白佛言,世尊,我今發露,悔其過咎。』『抆淚』,從前多半是衣袖擦眼淚。他們在佛前發露懺悔。『露』是過去、現在所造的罪業毫無隱瞞都能夠說出來。懺悔最要緊的是從今之後,再不做同樣的錯事了,真正徹底改過自新,這種懺悔才有用處。決定不是做錯事情,在佛面前禱告懺悔,明天照做,做了再懺悔,那個一點用都沒有,那個罪就更重。等於是天天欺騙佛菩薩,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,所以懺悔最要緊的是「後不再造」。他們是真幹了,我們聽他所說的。

 

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』,『菩薩乘人』就是弘法利生的,這裡面有出家菩薩,有在家菩薩。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弘揚正法的就叫菩薩乘人,我們也講是大乘菩薩。

 

『輕慢嫉恚,及餘業障。』『輕』是瞧不起他,輕視他;『慢』是怠慢他;『嫉』是嫉妒;『恚』是瞋恚。嫉跟恚是心裡面,輕慢是表現在外面;內有嫉恚,外表示輕慢。以及其他的業障。

 

『今於佛前,如罪懺悔。』過去所造的罪業今天在佛前發露懺悔。

 

怎麼懺悔法呢?

 

改過自新。

 

下面他們發的十三條大願,就是具體的改過。請看經文,這些地方是我們要認真去學習的。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

 

『至未來際』,這一句話很要緊,因為經是大乘經,是菩薩法;小乘法裡面是「盡形壽」——我這一生盡形壽,大乘法裡不能講盡形壽,盡形壽範圍太小了。「盡未來際」,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,不是這一生。這才是真實的懺悔,徹底的悔改。

 

若於菩薩乘人。見有違犯。舉露其過。

 

這是從前幹的事情,看見這些弘法利生的菩薩,不管是在家、出家,他犯了戒,他做錯事情了;『舉露其過』,就是把他的過失揭露出來,向大眾宣佈,讓大家遠離這個大乘菩薩,不要去聽受他說法,不要去跟他學習。從前是有這種嫉妒障礙,現在從今之後再不做這個錯事了。如果還有這個,那

 

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再幹這個事情,我們就是欺騙世尊。這一條擺在第一,正是前面世尊所說的舉例——造業舉的例子,這一條是最重了。再看第二句。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

 

十三大願,每一條前面都是『從今日,至未來際』。

 

若於菩薩乘人。戲弄。譏嫌。恐懼。輕賤。

 

這個句子好懂的我們就少說幾句。『恐懼』,就是我們所講的威脅、嚇唬他。

 

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都是過去常常犯的毛病,或是有意,或是無意。

 

無意怎麼會犯呢?

 

無意是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,自己不能控制,常常犯這些過失。第三句: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見在家。出家。菩薩乘人。以五欲樂。遊戲。歡娛。見受用時。終不於彼。伺求其過。

 

這一條也很難得,『五欲』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世間人所講的娛樂。他見到在家、出家的大乘菩薩,也去享受世間五欲、六塵之樂;在過去他看到這個情形,在裡面找麻煩,找他的毛病,找他的過失,就是找他的把柄來誹謗他、蹧蹋他;從今而後悔改了,不但不再像往昔這樣造罪業,反過頭來

 

常生信敬。起教師想。

 

即使他享受五欲、六塵之樂,我們還是相信他,還是尊敬他,還是以他為師跟他學習,這就是具體改過的樣子。

 

若不爾者。

 

若不如是。

 

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在這一條裡面特別提出在家、出家,這裡面在家菩薩示現享受五欲遊戲的娛樂多,出家比較少。在一般世間這種歡樂場所,出家人少去,但是在家的菩薩會去,所以特別提出在家、出家。我們學佛,常常在經論上看到,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,諸佛菩薩度眾生,就是接引眾生,手段、方法也不盡相同。我們肉眼凡夫沒有智慧,看不出來,往往我們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,破壞清規,實際上他是度某一類的眾生。

 

在中國歷史上,古代的,大家知道中國出現「濟公活佛」;近代,民國初年,江蘇金山寺人家稱「金山活佛」的妙善法師。妙善法師的行持跟濟公差不多,也是示現瘋瘋癲癲的。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,絕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,能夠測度的。像這些人我們一定要尊敬、一定要深信不疑。仔細去觀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,都是教導人了生死、出三界,於佛經教沒有違背,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。第四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於菩薩乘人。慳親友家。及諸利養。惱彼身心。令其逼迫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一段的意思要說一下,這是弘法的這些大德(菩薩乘人都是包括在家、出家的),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、供養他。『親友家』,也許這些親近的、供養的,有你的親戚、朋友,有很多你認識的人,你看到這些人對他供養、對他尊敬,心裡就很難過了。這個事情真有,不是假的,我們也見到,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親。往往法師到信徒家裡,他的兒女是法師的信徒,見到法師都跪拜、恭敬、供養,父母在旁邊看到,好難過!兒子對我都不拜,也不供養,天天還給我氣受,那個外人,他為什麼天天去跪他、拜他,好不容易賺到的錢還要去供養他——心裡頭不服。這是指這一條,那麼就想方法障礙了。『惱彼身心』,教他生煩惱、逼迫他。這個事情常見啊!這部經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的,那個時候就有,何況今天。實在說,法師教導信徒,首先要教他孝養父母。你對父母不孝敬,對師父孝敬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 

那有親人不孝敬,去孝敬和自己關係疏遠的呢?

 

這在理上講不通的,違背倫理。所以佛教我們第一個是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才是「奉事師長」。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這個是法師一定要教導的。如果他在家裡能夠孝順父母,你這個法師到他家裡,他的父母就歡喜了。這些事,這些道理,我們都要深思,都要認真去反省,不要叫眾生造罪業。第五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於菩薩乘人。以一麤言。令其不悅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『麤言』,粗魯的言語,說話不好聽,讓人聽到心裡難過。這個口業也是很容易犯的,三業清淨裡面,《無量壽經》在修行綱領上把口業擺在第一條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。身、語、意這三條應當是身業擺在第一,為什麼把語業擺在第一,就說明最容易犯的是口業,所以把這個擺在第一條。第六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於菩薩乘人。晝夜六時。不勤禮事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前面五條是過去、今生常常犯的過失。對於大乘菩薩不知道恭敬、不知道承事,而且常常以嫉妒、傲慢這種心態來對待這些菩薩乘人。從第六條以下,從今而後不但過去這些惡劣的心態要改過來,要認真的勤修恭敬、承事。所以他發願『晝夜六時』,就是不間斷,這種恭敬心不會退失。勤於禮事,『事』是侍奉。第七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為欲護持。此弘誓故。不惜身命。若不爾者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此地講的『護持弘誓』,廣義的是講這十三條,狹義的來講就是前面這六條,發誓我一定要做到。不但現前要做到,生生世世永遠去做到。『不惜身命』,這是遇到有障難,即使捨身命也在所不惜,絕不違背自己的誓願。下面一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於聲聞。及辟支佛。以輕慢心。謂於彼等。不勝於我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前面是對大乘菩薩,這一條是對小乘。修學大乘的人往往輕慢小乘,看到修小乘的法師總是把他貶低一級,瞧不起他、輕視他,這也是錯誤的。大乘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禮敬諸佛」,「諸佛」範圍非常廣大,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。諸佛裡面包括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;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那有不恭敬的道理!聲聞、緣覺也是未來佛,現在雖然修的是小乘,將來必定回小向大。佛在經上有說:小乘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,經二萬劫回小向大,而辟支佛在一萬劫的時候他就回小向大了;所以那都是未來佛,怎麼可以以輕慢心說他不如我呢?『彼等』就是說這些小乘人。『不勝於我』意思就是他不如我——我修的是大乘,他修的是小乘。不可以生這種貢高、我慢之心,生這個心就是生煩惱,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對於自己修學已經造成嚴重的障礙了。再看底下一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不善能。摧伏其身。生下劣想。如旃陀羅。及於狗犬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一條很重要,也很難得。佛法講根本煩惱,除貪、瞋、癡就是傲慢,傲慢是大煩惱,根本煩惱,世出世間聖人都承認這個煩惱與生俱來。那一個眾生不驕傲,你們去調查一下,看看你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找到一個沒有驕傲這個念頭的。儒家教學(儒家是世間法不是講出世間法),知道傲慢的壞處,所以儒家教人「傲不可長」,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長,沒有叫你斷。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間,所以一定要斷煩惱,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六道輪迴;因此,你要想超越輪迴,這個傲慢心一定要斷,這一條就是斷煩惱的方法。儒家教人卑謙——謙虛卑下。佛在此地教這些人懺悔,也是教導我們。『善能摧伏其身』,就是摧伏自身傲慢的這個煩惱。要『生下劣想』,『下劣』是我不如人。對諸佛菩薩我們當然不如,對聲聞、緣覺我們也不如。小乘裡面地位最低的須陀洹果(初果),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我們怎麼能比得上——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。即使是世間一般人,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,都有超過我自己的地方,怎麼可以輕慢別人。所以常常要生下劣想,這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。下面舉了兩個比喻:『旃陀羅』,印度古時候社會階級不平等,旃陀羅是四種人當中地位最卑下的;乃至於『及於狗犬』,用這種方法來降伏自己貢高、我慢的煩惱習氣。第十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自讚歎。於他毀呰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也是我們常常犯的毛病——自讚毀他,學佛也不例外。我們今天學的是淨土法門,覺得淨土法門第一殊勝,其他法門都比不上,這些話就是犯了自讚毀他。可是這些話我們在經典上也看到佛有時候也說,祖師大德也常常講,那是他有特別的用意——勉勵修學這個法門的同修,但是在外面決定不說,特別是對於不同宗派、法門的道場更不可以說。因為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他是學禪根性的,他參禪,他有成就,他念佛不能成就。就像病人一樣,他得的病不一樣,因此他服的藥不相同,但是藥服下去之後他病就好了,這藥到病除,就是真實的利益、真實的效果。這是我們學佛人應當要懂得的常識。我們遇到學禪的人,我們一定讚歎參禪;遇到學教的人,一定讚歎學教,勉勵他、幫助他,這個才對。絕不能誹謗,那就錯了。你說禪不好,禪是釋迦牟尼佛傳的,那你不是謗佛!既謗佛必定謗法,也誹謗參禪的這些人;你是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你誹謗三寶,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,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絕不犯自讚毀他。第十一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不怖畏。鬥諍之處。去百由旬。如疾風吹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是叫我們一定要知道避免有鬥諍的場所,凡是有爭執的我們應當要遠離。『百由旬』是比喻,不一定真的要跑這麼遠,反正避開這個場所就對了。『如疾風吹』叫快速——趕快離開。學佛最要緊的是修清淨心,這樣的場所對修清淨心決定有妨礙。所以佛教我們要離開、避開。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覺、正、淨。宗門(禪宗)是從覺門入,覺而不迷;教下從正門入,正知正見;淨土是從清淨心入,淨而不染。雖然說覺、正、淨,實在講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那有覺悟的人是邪知邪見,那有覺悟的人心不清淨,所以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,這就是所謂「法門無量,殊途同歸」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: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意思就在此地。你一個得到了,一切都得到了,所以我們對於不同法門應當讚歎,這才是正確的,這一條我們要記住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有爭執的地方很多,凡是遇到這種場所要知道迴避。人家是盡未來際,我們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「與人無爭,於事無求」,你的心就清淨了,道業才能成就——道業就是清淨心。第十二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若於持戒。多聞頭陀。少欲知足。一切功德。身自炫曜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一條就是說自己成就,或是持戒(戒律持得很嚴),或是多聞(廣學多聞),或是修苦行,『頭陀』是苦行。『少欲知足,一切功德。』這是說你修學有成績、有成就,雖有成就絕不傲慢。『身自炫曜』,現在的話說「值得驕傲」。這一值得驕傲就壞了,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驕傲。為什麼不值得呢?你跟菩薩比比,你跟諸佛如來比比,差遠了!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;人家成佛都不值得驕傲,你自己有一點點成就,就覺得了不起,就覺得值得驕傲,所以你就不能再進一步了。不但不能進步,反而天天在退步,「不進則退」嘛!所以世間流行的「值得驕傲」是很糟糕的一句話,這個觀念把許多修行人都拉下去了。本來你還有成就,驕傲把你拉回三惡道去了。第十三條,

 

世尊。我從今日。至未來際。所修善本。不自矜伐。所行罪業。慚愧發露。若不爾者。我等則為。欺誑如來。

 

這一段是總結,也是概說。

 

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夠保持,要能夠持久,不能自己把它毀壞了。

 

如何能保持呢?

 

忍辱。忍辱能保持一切善。

 

所造的罪業要懂得慚愧,要知道發露懺悔。

 

這一條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早、晚課誦。早課,目的是提醒自己:我今天這一天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,佛教我們要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;佛說不可以做的,我們今天決定不去做。晚課,是反省、是檢點,我今天這一天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有沒有依教奉行,如果是對的,明天還要繼續保持,如果有做錯了,要趕快改過來,這叫做晚課。這樣做早、晚課就有功德了;你是真的在學佛,真正在修行。早、晚課不是拿著經本念給佛菩薩聽,佛菩薩不喜歡聽這些東西。經是他講的,還要你念給他聽啊!許許多多人把早、晚課的意思搞錯了,認為早晨念一遍給他聽,晚上再念,天天都不缺,我這是佛的好學生,佛一定保祐我。其實你是造了罪業,自己不曉得。什麼罪集呢?早晨騙佛菩薩一次,晚上又騙一次,一年到頭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不缺,你這個罪過大啦!佛菩薩不是真在那裡,泥塑木雕的這個像你都忍心去欺騙,你想想,你的罪過多重!你不學佛,不做早、晚課沒這個罪過,一學佛,做早、晚課最後到阿鼻地獄去了,還不曉得怎麼去的。學佛不能不明理,不能糊里糊塗的學,糊里糊塗的修。這是十三弘願。

 

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佛對他們的讚歎。佛看到這些人真正能夠改過自新,回頭是岸,這值得獎勵他的。

 

爾時。世尊讚諸菩薩。善哉善哉。

 

讚歎上面講的六十位菩薩。

 

善男子。善說如是。覺悟之法。

 

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;我們佛門裡面常講開悟了。大家聽到開悟都感覺得很玄。

 

什麼叫開悟呢?

 

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,這個人叫開悟了。

 

把這些毛病過失(錯誤的行為)改正過來,這個人叫修行。

 

所以諸位要知道,你每天讀經、念佛、拜佛是不是修行呢?

 

不一定。

 

如果你在生活行為上毫無改變,還是老樣子,你每天念經、念佛、拜佛都不是修行,與修行不相干。你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言行沒有改正過來,你沒有修行。千萬不要以為每天念幾部經就是修行了,還覺得修得不錯。不念經還沒有傲慢心,念了經覺得自己了不起——我《無量壽經》都會背了,你還差得遠了!所以你不念經沒有這個煩惱,不造罪業,你把經背熟了之後,是天天生煩惱,到處造罪業。這都是錯解如來真實義!佛是叫你讀熟了常常記在心裡,起心動念要想到佛的教誨——

 

我該不該動這個念頭?該不該說這個話?該不該做這些事情?目的在此地。

 

所以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真正覺悟了。『善說如是,覺悟之法』。覺悟之後能回頭。

 

善發如是。廣大誓願。

 

這就是指前面這十三願。十三願是真正看到他們回頭了,改過自新了。

 

能以如是。決定之心。安住其中。一切業障。皆悉消滅。無量善根。亦當增長。

 

末後這兩句話我們很愛聽。我們自己知道業障很重,怎麼樣消業障?你現在會不會消業障?你要學這六十位菩薩,不要去找別人的毛病,要找自己的毛病,找到之後就把毛病改正過來,你的業障就消滅了,你的善根就增長了,這叫工夫。

 

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。彌勒。若有菩薩。為欲清淨。諸業障者。當發如是。廣大誓願。

 

佛對彌勒菩薩說,意思就是對我們大家說;彌勒菩薩在這個法會裡面是我們大眾的代表,代表我們請法,也代表如來對我們宣示的一些教誨。我們要想身心清淨、消除業障,就要像這些菩薩一樣,要發廣大的誓願。由此可知,我們讀了這十三大願,不要以為這十三大願是他們六十位菩薩的,與我不相干,那你念了算是白念。他們這十三大願我們要細心體會,用他這個願把自己的願望引發出來,我們就得受用了。看到他們所犯的過失,想想我們自己犯的跟他同樣的過失,他覺悟,我為什麼不覺悟?他能改過,我為什麼不能改過?這樣讀經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善男子。善女人等。護持此願。當得圓滿。不退轉耶。

 

彌勒實在講是代我們問的。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就是指我們現前的大眾。如果我們也發這個願,也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我們是不是能夠得到圓滿?是不是能夠得到不退轉?這是我們很關心的。

 

佛告彌勒菩薩言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等。行菩薩道。護持此願。寧捨身命。終不缺減。令其退轉。

 

這是佛很肯定的說明行菩薩道自行化他。我們自己依照佛的教誨去做,這個「做」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一點,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,依照佛的教誨去過日子,這叫行菩薩道。佛法與生活是一片的,絕對不是佛法是佛法,生活是生活,是兩樁不相關的事情;那我們學它幹什麼?那就錯了。所以菩薩道就是日常生活;離開生活到那裡去修行?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日常生活我們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這三方面。凡夫在這三方面因為自己迷惑,沒有智慧,知見不正,所以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都錯了。佛的教誨是把我們這些錯誤修正過來,這個叫修行。所以你懂得修正自己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的錯誤觀念、想法、看法,你的生活就能得到幸福美滿。

 

學佛非常現實,工夫得力,佛法殊勝的利益立刻就得到。

 

有許多學佛的同修,我看到很難過:一見面,看到這個人,相貌一年比一年衰,有些人一年沒見了,見了面比去年瘦了。這個都是學佛工夫不得力;如果你學佛工夫得力,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的話,你應當一年比一年好。你的相貌好,容光煥發,身體好,這一定道理啊!這些理論實在講並不難懂。佛在經上常講「相隨心轉」,相貌不好就是你用心不善,你心地要是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你的相貌必定越來越像佛,和佛差不多(你看佛菩薩相貌多圓滿!);你的體質也一定一天比一天健康,一天比一天正常,這是你學佛工夫得力,你得到真正的受用了。清淨心能轉業,轉業的具體表現就是這個身體,我們身體是不是轉過來了,就是現在常講的改變體質,體質真的會改變,這個體質是隨心所轉的。

 

(三)彌勒菩薩因問末世菩薩成就幾法•安穩得脫

 

再看下面第五大段,經文不長,只有一行半。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。復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有菩薩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法欲滅時。成就幾法。安隱(穩)無惱。而得解脫。

 

我想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。『於後末世,五百歲中』,這在佛法裡面,是講末法時期最初的五百年叫『五百歲中』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運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末法一萬年最初的五百年,要是整個說起來,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二千五百年,所以這一句正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。『法欲滅時』,這個滅不是真的滅,是佛法逐漸往下衰退。我們看看現前社會上的佛法,確確實實如佛所說『法欲滅』了。不要看臺灣的佛法好像非常興盛,那個興盛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臺灣的佛法可以說熱鬧而已。過去黃念祖老居士(沒來過台灣),在北京講經說法公開跟大家說:臺灣的佛法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正的佛法在中國大陸。我到北京,那些聽眾把這個話拿來問我:臺灣的佛法是不是假的?

 

諸位仔細觀察一下,臺灣佛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?

 

真正的佛法是教人了生死、出三界,假的佛法是教你繼續再搞六道輪迴。

 

臺灣修福的人很多,修道的人很少。

 

修福的人多,福報修到那裡去享呢?

 

問題可大了!

 

來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大有問題。來生要是不得人身,福報還是有的;畜生道裡面很多有福報啊!我們不要自己認為自己福報很大,實在想一想,我們不如畜生啊!你看外國人養的寵物,多少人侍候牠、照顧牠。我們到那裡去,誰來照顧我們!想想看,福報不如啊!你看那小貓、小狗,照顧周到,牠的福報從那裡來的?前生修的。多看看就明白了,應當要警覺。

 

這個地方講在這個末法時代,我們要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得到『安隱(穩)無惱,而得解脫』,這個解脫就是超越六道輪迴,這是第一次的解脫。第二呢?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,那是究竟解脫。所以超越六道輪迴並不究竟,一定還要超越十法界。我們這個淨土法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。西方淨土不在十法界之內。

 

(四)佛答以二種四法而得解脫

 

1、不求他過失•亦不舉人罪•離粗語慳吝•是人當解脫

 

佛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若有菩薩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法欲滅時。當成就四法。安隱無惱。而得解脫。

 

這是佛給我們說了非常重要的原則,必須要遵守。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,如果是違背、犯了這四個原則,你所修學的都不能成就。

 

何等為四。

 

第一條,

 

所謂於諸眾生。不求其過。

 

不但是對這些大乘菩薩們,對一切眾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煩,都不要去看他的過失。這一句話正是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」真正修道人,他念念當中,他顧自己的正念,那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。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,看別人的過失,就是自己過失現前。你自己心裡頭要清淨沒有煩惱,你怎麼會看到別人過失。外面境界這一接觸到,我們裡面煩惱起現行,這就是見人家的過失。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,我們業障深重的人,看諸佛菩薩也是業障深重。這就是佛所講的「相隨心轉」。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麼相,你就明白自己是什麼心。你看到一切人都有過失,自己的過失是無量無邊。什麼時候看到一切眾生都沒有過失,那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這很要緊啊!所以說『於諸眾生,不求其過』,這是修行人第一條要遵守的。第二,

 

見諸菩薩。有所違犯。終不舉露。

 

這個『菩薩』是指弘揚正法的人,無論是在家菩薩,或是出家菩薩;也不管他是真菩薩,是假菩薩,只要他講的是正法,不是邪法,縱然他有過失,也不聞不問,對他還是要生清淨的信心、恭敬心。這個很重要。第三,

 

於諸親友。及施主家。不生執著。

 

自己的親友施主供養法師,不要生執著,不要去障礙。第四,

 

永斷一切。麤獷之言。

 

『麤』是粗魯的言語,『獷』是兇惡的言語,不可以有這個態度。佛說這四條。

 

彌勒。是為菩薩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法欲滅時。成就四法。安隱無惱。而得解脫。

 

只要守住這四法就行,你的道業就會有成就。

 

爾時世尊。欲重宣此義。而說偈言。

 

佛說經的體例跟我們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樣。佛經裡面有長行(散文),有偈頌,有時候還有咒語,他用意很深。偈頌像中國的詩歌一樣,它也押韻,但是於平仄並不講求,目的是便於記誦。因為佛這個開示太重要了,怕我們忘掉,經文有的時候不熟記不住,你把偈頌背熟,常常記在心裡,一切時、一切處要依教奉行,所以佛說以下四句。

 

不求他過失。亦不舉人罪。離麤語慳吝。是人當解脫。

 

2、當捨於懈怠•遠離諸憒鬧•寂靜常知足•是人當解脫

 

彌勒。復有菩薩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法欲滅時。當成就四法。安隱無惱。而得解脫。

 

這後面四句是佛的補充說明,也非常重要。佛前面說了四法,現在又說四法,換句話說,總共是八法,我們才保得住在現前這個時代,學佛能夠有所成就而不退失。

 

何等為四。

 

第一條,

 

所謂不應親近。懈怠之人。

 

我們常常接近的這些人,對於我們修學會有影響,我們是初學的凡夫,沒有定力,沒有智慧,所以交往要選擇。往往有許多同修對於這一樁事情沒有保持警覺心,被環境所轉,非常可惜!這就是一般所講的「人情佛事」,這個對於初學的凡夫影響很大。學佛必須要有理性,要把人情放下,我們才能成就,這一條就是說的這個。『不應親近懈怠之人』,『懈怠』的範圍非常廣泛,你能夠看得出來嗎?

 

懈怠、懶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覺的這些人?

 

這些人當然你不會親近他,他要睡覺,他也不會找你。

 

那些是懈怠的人呢?

 

從前印光大師所講的,喜歡跑道場的。很勤快,天天跑道場,天天去趕熱鬧。

 

他怎麼懈怠呢?

 

對於修道懈怠了,修定懈怠了;修定、修慧他不造,他天天去趕熱鬧,這才叫做懈怠之人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。你看印光法師,我們在《文鈔》,在《永思錄》裡面看到,他的這些歸依弟子去看他的時候,老和尚一見面就呵斥,就罵人——

 

你來幹什麼?

 

我來看看師父。

 

師父你過去看過了,你還要看什麼?(罵回去。)

 

到處跑,把心都跑亂了,叫你在家裡老實念佛,你不肯念,你還要到廟裡看看師父,有什麼好看的!這叫懈怠。

 

所以印光大師說起來,每個人都很尊敬,但是他的那些法沒有人提。現在道場就希望信徒多,信徒都不來了,那這個道場怎麼能維持。因此,現在大家都搞熱鬧,「熱鬧」就是懈怠——對修定、修慧、修清淨心懈怠了。佛在此地教我們,這樣的人不要去親近他,不要跟他天天去跑,把心都跑散亂了。第二,

 

捨離一切。憒鬧之眾。

 

喜歡熱鬧。不但是世法裡面喜歡玩樂的,在佛門裡面喜歡熱鬧的也

不許可。總而言之,與戒、定、慧相違背,與覺、正、淨相違背,就是懈怠、憒鬧,所以這裡頭含義很深、很廣。我們的目的是求解脫,要懂得這兩個字。「解」是解開。什麼東西解開?煩惱解除。「脫」是脫離六道輪迴,學佛的目的在此地。你要是不想解脫,那就沒有問題了,你天天湊熱鬧去吧。真正想了生死、脫輪迴,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那佛這些話你一定要遵守。過去倓虛法師,在佛七裡面跟我們講的那些故事,都是事實。他講諦閑老法師一個念佛的徒弟,箍捋匠出身的,念佛三年站著往生。這個人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但是人很老實;出家之後,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其他的什麼都沒教。就告訴他:你就念這一句佛號,念累了,你就休息;休息好了,再念。他果然住在一個破廟裡頭,大門都不出,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;不生病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,等諦閑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

 

他憑什麼能成就?

 

就是他不親近懈怠之人,捨離一切憒鬧之眾。

 

所以講解脫不難。為什麼我們今天學佛這麼難?就是你犯了這個過失——天天在湊熱鬧,把湊熱鬧當作佛事。你說糟糕不糟糕!觀念上錯誤了。

 

獨處閑靜。常勤精進。

 

這是真正想了生死、出三界,真正想在這一生要解決問題的。你要懂得寂靜之樂!清淨環境裡頭,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裡頭有真樂。

 

什麼叫精進呢?

 

「精」是精純、專一,「進」是不退。現在我們學佛人,你看他也很勤進,但他不是精進,他是雜進、亂進,所以他沒有成就。要想成就,要一門深入。第四,

 

以善方便。調伏其身。

 

善巧方便調伏其身,這一句我們再看底下偈頌意思就明瞭了。偈頌裡面『寂靜常知足』,調伏其身,知足常樂,生活很好過。有衣服穿,三餐飯吃得飽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,夠了,不必再求了。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求見阿彌陀佛,除此之外,我什麼都不求了。你的心定了,你才真正享受到安樂。用這個方法調伏其身,世間人所爭的都是假的,一樣都帶不去,一樣也爭不到,那都是愚癡造作罪業,真正明白人、覺悟的人,不再爭了,統統放下了,一心向道。向道就是向清淨心,向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,這是佛在此地又給我們說出四種法。

 

彌勒。是為菩薩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法欲滅時。成就四法。安隱無惱。而得解脫。

 

爾時世尊。欲重宣此義。而說偈言。當捨於懈怠。遠離諸憒鬧。寂靜常知足。是人當解脫。

 

佛以偈頌把前面的法義再說一遍。

 

爾時世尊。說此偈已。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是故菩薩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時。欲自無惱。而解脫者。除滅一切。諸業障者。

 

這一段經文,是前一段的總結。彌勒菩薩為我們向世尊請教:在末法時期(現代的社會),我們學佛應當要修幾種法,才能夠保持安穩得度?世尊告訴我們四種法,說完之後又說了四種,總共八法。說完之後又囑咐彌勒菩薩,其實囑咐彌勒菩薩就是囑咐我們大家,彌勒菩薩是我們的代表人。這一段話非常重要,說『於後末世,五百歲時』,就是指現前的社會,我們要想自己沒有煩惱,而能夠得到『解脫』。這『解脫』兩個字很重要,我們讀「謝」音,當作動詞講,如果讀「姊」音是當作名詞;把煩惱解除,這叫解(四聲)除。『脫』是了脫六道生死輪迴,這才算是成就。如果不斷煩惱,不能夠了脫生死輪迴,就不算有成就,無論修什麼法門,修得再好,也沒成就,你依舊還要搞生死輪迴。所以『解脫』這兩個字非常重要,可以說是我們現前修學的目標。

 

第二、『除滅一切諸業障』。我相信前面第一個目標「了生死」,有這個意願的人不多;但是底下這個目標「消業障」,好像一般聽起來很多。了生死,很少人有這個觀念,但是消業障很普遍。第二首: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業障,一樣是這八種法,可見這八種法非常重要。底下說:

 

應當捨離。憒鬧之處。

 

要離開熱鬧的場所。我們是凡夫,不是再來人啊!再來的佛菩薩,他們修行跟我們不一樣,所謂「大乘法中在熱鬧裡面離熱鬧」。這不是普通人,如果我們學他,在熱鬧裡面去離熱鬧,一定墮阿鼻地獄,所以這決定學不得的。這部經到後面告訴我們: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不一樣。慧行菩薩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

他們行,他們真的是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。我們初學的菩薩,生死就是生死,煩惱就是煩惱,絕對不是煩惱即菩提。我們做不到啊!我們一定要明瞭,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,什麼樣的程度,應當怎樣去修學。環境對於我們的心情一定有影響,凡是不好的環境,叫我們身心不能得清淨的環境,一定要遠離。所以佛叫我們離開熱鬧、胡鬧的場所。

 

住阿蘭若。寂靜林中。

 

雖然這一句話,似乎是對出家人說的,在家人要想成就,也不能避免。這一句經文,現在怎麼講呢?就是你要選擇你住家的地方。

 

我們住在什麼地方好呢?

 

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好。

 

我們中國人,特別是現代在臺灣生活的人,熱鬧變成習慣了,突然清淨了,好像受不了的樣子。我們在外國見到臺灣住慣的人,到美國他住不習慣;美國太清淨了,居住的環境很寧靜。它的區域劃分得很清楚,商業區裡面決定不能住人,住宅區裡面決定沒有做生意的。他們講求環境的寧靜,雖然鄰居相距不遠,但是鄰居的音聲,你決定聽不到,這是美國現在的住家環境;他們的要求,很符合我們經上所說的。有一些退休的中國老人到美國去了,住在那個環境覺得太寂寞、太無聊了,所以他住不住;這就是熱鬧場合習慣了,突然安靜下來,反而受不了。但是佛告訴我們,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淨的地方。『阿蘭若』是梵語,意思就是寂靜之處。古時候,安靜的標準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。因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,農村裡面有農夫養的牲口,牛叫的聲音最響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這個地方就稱之為阿蘭若。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、這個境界。「寂靜林中」,這是選擇修學的場所,選擇我們住家的處所。第三句是:

 

於不應修。而修行者。及諸嬾惰。懈怠之屬。皆當遠離。

 

這一句教我們遠離惡知識啊!這一些人、事對我們修行有妨礙的,我們要遠離他。『於不應修,而修行者』。

 

諸位想一想,什麼是不應修的呢?

 

這些人天天在修什麼?

 

修貪、瞋、癡啊!

 

修貪、瞋、癡果報就在三惡道啊!我們修行想成佛,他修行想變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這不應修的。但是這個世間修三惡道的人太多太多了,也許就是我們自己啊!

 

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、要檢點有沒有貪、瞋、癡?

 

我們這個貪、瞋、癡的習氣嚴重不嚴重?

 

如果有,而且嚴重,要用方法來對治。

 

用什麼方法呢?

 

佛教我們用戒、定、慧來破貪、瞋、癡,『及諸懶惰,懈怠之屬』。

 

就是這一類的,那要說,說之不盡!這都是與佛教誡相違背的,我們都要遠離。

 

但自觀身。不求他過。

 

這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洒心易行」。真正修道之人,常常要反省、檢點自己的過失,不要專看別人過失;看別人過失,這是最大的障礙。你修學佛法工夫不得力、不能成就。念佛不但「事一心」得不到,工夫成片也得不到,原因在那裡呢?天天看別人的過失,天天說別人的過失,在造業啊!雖然是口裡念佛,心行都在造業,你怎麼能成就!所以要記住,『但自觀身,不求他過』!

 

樂於恬默。

 

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安於靜修,要知道身心寂靜那是真樂。

 

勤行般若波羅蜜多。相應之行。

 

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。「般若波羅蜜」就是現在人講高度的智慧啊!諸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表現這高度智慧。凡夫的生活沒有智慧,只有煩惱。佛在此地教我們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。

 

般若波羅蜜是什麼?

 

佛說般若經二十二年,中文譯本的《大般若經》有六百卷,我們要跟般若波羅蜜相應,談何容易!但是不相應就不行,一定要相應。因此,我們必須要抓到般若的綱要、般若的總綱領。這一樁事情,古大德已經替我們找到了,那就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就方便了。那麼更簡單、更扼要的,也許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二百六十個字,我們以這個做標準來修行,修正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。

 

般若的標準用在行門上。古大德告訴我們,《金剛經》末後兩句一偈,你只要把這個抓到了,你與般若波羅蜜多就相應了。兩句就是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這兩句話,我們再說淺顯一點,就是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無論是什麼時候、什麼環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世間法跟佛法都沒有例外;對世間法我們用這個態度,對佛法還是用這個態度——不能著相,不能起心動念。真的做到「外不取於相,內如如不動」,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。這兩句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,放得下。教下修行的總綱領——止觀。天台講的摩訶止觀,這兩句是止,也就是講放下。《金剛經》末後一首偈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這四句是看得破!用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間法。一切有為法,出世間法也是有為法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乃至於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講經說法,統統是有為法。有為法,就是夢、幻、泡、影啊!所以佛才講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「法」是佛法,佛法也不能執著;那不是佛法更應當捨棄了。這教你看破。

 

一切法是怎麼回事情?

 

夢、幻、泡、影,不是真的!是假的!這個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詳細、很透徹。

 

「如露亦如電」,是講這些幻相、假相存在時間很短。「露」是露水,比喻這些現象的相續相,它會存在一段時間,但是這段時間並不長。「如電」是講它剎那生滅,換句話說,根本不存在啊!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就是講生滅同時,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,這是講一切現象的真相,很不好懂。可是現代科學家為我們證明了,確確實實所有的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之短暫,我們幾乎沒有法子想像,沒有法子能夠體會得出來。這一首偈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相,你要能夠體會得了,你就看破了。所以這個二句一偈就是看破、放下。

 

能看破,能放下,那無論修學那一個宗派、那一個法門,你都有入處啊!

 

入處是什麼呢?

 

就是你都能證果。這個「入」就是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門。能入一真法界,入不二法門,你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了,這才算是究竟圓滿的成就,所以這一句話就非常重要了。

 

我們在生活當中修什麼?

 

就是修這個。

 

既然這樣說,那何必求生淨土呢?

 

如果不求生淨土的話,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行。你能夠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,超越之後,你要想證到圓滿菩提,你還得修三大阿僧祇劫。這個時間長啊!這個數字叫天文數字!平常我們一般人講,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不是從現在算的;你沒有進入一真法界以前不算,你在六道裡面修行不算,你在十法界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不算;要超越十法界,證得一真法界那一天起算,三大阿僧祇劫,你才能夠圓滿菩提。這是大乘經上所講,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,你就明瞭了。

 

三大阿僧祇劫,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——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——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三大阿僧祇劫修滿,你到什麼位子呢?法雲地的菩薩,還沒到等覺;往上再等覺,再成佛,我看還得加一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功啊!這是講你不求生西方淨土。

 

如果求生西方淨土呢?

 

唉呀!那你的便宜可佔大了!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這種身分,這是業障的凡夫啊!下下品往生,一品煩惱也沒斷;到極樂世界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需要多少時間呢?我們過去講經的時候說過多少次了,我們依照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仔細算算,大概三劫、四劫就成功了。三劫、四劫啊!你要不求生西方淨土,要三大阿僧祇劫。不能比啊!這個意思,我們縮短了來給諸位說: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修行證果,譬如說你需要三萬年才能成功;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呢?三天就成功。你們去算這個帳去。這是說明為什麼依照般若波羅蜜修行,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道理在此地。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,事實真相搞清楚,那你才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,再也不會懷疑、再也不會猶豫了。這一句是講自行。

 

若欲於彼。諸眾生等。深生憐愍。多所饒益。應以無希望心。清淨說法。

 

這一句是利他。菩薩都有慈悲心,看到眾生很苦、很可憐,總是想幫助他,很可惜的,因為自己沒有智慧,結果幫的什麼呢?幫了倒忙。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。

 

這個倒忙怎麼幫法呢?

 

幫他墮三途,送他下地獄!還說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啊!冤枉不冤枉。

 

像這一些地方,諸位必須仔細的讀這一部經,才能了解我們平常講度眾生,救濟這些苦難的人;我們究竟幹了些什麼事情?我們背些什麼樣的因果?應當要怎樣做,才如理如法,才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?這部經講的『深生憐愍,多所饒益』,『饒』是豐富、豐饒;也就是說最高的利益,最殊勝的利益——幫助他覺悟,不是指別的。幫助他認識大乘佛法,幫助他認識淨土,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。

 

應該用什麼態度呢?

 

『無希望心』把佛法介紹給他。如果說是跟他講經說法,對他還有期望,就錯了。

 

(五)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•成二十利•又二十利

 

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蕅益大師判本經,總共分十五段,這是第八段。

 

復次彌勒。若菩薩以無希望心。行法施時。不著名。聞。利。養。果。報。以饒益事。而為上首。常為眾生。廣宣正法。

 

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

 

『無希望』具體說來,那些事情我們不希望呢?

 

第一是『名』,不是為名,也不是為『聞』。『聞』就是今天所講的知名度,我們不為這個。現在有些同修印一些小冊子,我這一次在飛機場的時候,偶而看到一個同修拿一本小冊子在那裡念,大概是《無量壽經》吧!那小冊子前面印我一張照片,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,這簡直叫胡鬧啊!不可以啊!諸位,這好像是對我尊重,其實是什麼呢?這叫提倡名聞利養、提倡不淨說法。在經本前面印佛、菩薩的像可以,決定不要印人像,絕對不可以的!世法裡面有些地方可以學,有些地方不能學啊!電影明星作秀,他們的廣告上像很多啊!我們說法的時候,決定不可以。外面貼海報的時候,要法師的照片印在上面,那簡直跟電影明星作秀沒有兩樣啊!真正有德學的人看到,他不恥你,也不來啊!海報上印蓮花、佛像可以,千萬不要印人像,這個諸位要記住的,絕不可以搞名聞。

 

『利』是利益,『養』是供養,不為這些。

 

不為這些,還有人為什麼?

 

為果報啊!我這樣,將來我會成佛、成菩薩啦!「成佛」、「成菩薩」這念頭也丟掉,什麼都不求,你才有真的成就。你想:我要證阿羅漢、成辟支佛、成菩薩。這叫打妄想,那是標準的凡夫;他所期望的,他決定不能得到。為什麼呢?諸佛菩薩心地清淨,一念不生,怎麼還有妄念呢!成佛、成菩薩是我們凡夫說他的,他自己並沒有說他成佛、成菩薩。經上說他成佛、成菩薩,是隨順眾生說的,是眾生覺得是這樣的,所以佛是隨順凡夫說的,自己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。不但諸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讀到了,須陀洹都沒有這個念頭。我們才真正認清楚,小乘初果沒有這個念頭,他才證得初果啊!如果有這個念頭,他初果也不能證得。為什麼呢?他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。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六道凡夫,不是聖人啊!所以佛在此地這些教誨,叫真實教誨,我們不應該有這種念頭。

 

對眾生一定以『饒益』事而為上首,饒益用現在的話說,是最大的利益、最殊勝的利益,是幫助一切眾生,以這個為第一。最殊勝、無比的殊勝,就是教眾生念佛求生淨土。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怎樣叫他相信,這個很重要啊!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啊!你自己不修行,怎麼能叫別人相信。必須是自己給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樣子,讓他看了,他不能不相信啊!

 

我自己學佛,遇到李炳南老師那一年,李老師大概是七十一歲,跟我的年齡差不多啊!可是我看李老師的樣子,頂多不過四十歲,怎麼也看不出他七十歲啊!精神飽滿,音聲洪亮啊!眼睛不花啦!我們常常在一塊讀書查字典,老師教我們查,查出來的時候說:拿來我念給你們聽,你看看我的眼睛怎麼樣?念得一個字不錯啊!字典上的字,比報紙字還小,他不須要戴眼鏡,這是什麼?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不能不相信。如果說一個修行人,又乾巴、又瘦、又沒有精神,這樣的人,我們一看信心就沒有了。你們學佛要拿出個好樣子給人看,人家才會相信啊,看到你學佛學了幾年,乾巴巴的、瘦瘦的,你怎麼說,說什麼好聽的,人家也不容易接受,也不相信。所以你要把相展開來給他看,他看了之後,如果他很羨慕,然後你才告訴他,你這樣做,你就跟我一樣,你比我還好啊!相隨心轉,境隨心轉,境是我們生活環境。你明白這個意思,你就曉得,現代許多人常常說的改變體質。

 

改變體質這一個口號多少人上了當!

 

上了那些人當呢?

 

因為你有這個欲望,他造種種藥物。哦!這個藥物對什麼有幫助,那個藥物對什麼有幫助,其實都是毒藥。

 

你們用了他這些藥物,幾個人體質改變了呢?

 

我沒有看到幾個有效果的;可見得都是被騙了、上當了。

 

佛告訴我們,最有效的方法——心地清淨、真誠、慈悲,你的體質就改變了。

 

清淨心能把你身體裡面所有骯髒的東西化除掉,你的心、你的身體(生理)就乾淨,沒有污染了。

 

現在吃的東西,飲食都是有毒啊!

 

用什麼東西來消毒呢?

 

慈悲心消毒。

 

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淨、慈悲,那有不健康的道理呢?你說你身上有病痛,換句話說,你沒有慈悲心,你心不清淨。你說你慈悲、清淨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不騙人,佛沒有藥物給我們,佛教我們自己調整自己的身心,不為名、聞、利、養、果、報,這些東西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的,這樣

 

常為眾生。廣宣正法。當得成就。二十種利。

 

這二十種利是自然的,不是求的。

 

不求就得到啊!求,反而得不到。

 

為什麼呢?因為你求的這個念頭是染污的、是不清淨的,所以你得不到。你不求呢,不求都得到了。

 

云何名為。二十種利。

 

下面都給我們說出來了。

 

所謂正念成就。

 

這是第一個。正念是無念啊!又怕你什麼念頭都沒有了,那就變成無想定,又壞了,那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,那學佛就學成外道了。所以告訴我們無念是無邪念,這稱之為正念。正念就是佛菩薩之念,與佛法相應。第二、

 

智慧具足。

 

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;他身心清淨,智慧就增長了。第三、

 

有堅持力。

 

堅持力從那裡生的?

 

從智慧生的。他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,毫不迷惑,所以他做事情能夠貫徹始終。第四、

 

住清淨行。

 

心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,他的行為清淨。第五、

 

生覺悟心。

 

念念覺而不迷。第六、

 

得出世智。

 

怎樣能夠超越六道輪迴?怎樣修能夠超越十法界?他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 

不為眾魔之所得便。

 

用現在的話說,決定不給這些妖魔鬼怪把柄。『得所便』就是把柄被人家抓住啊!那個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,你能夠了解這個道理,你的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妖魔鬼怪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。

 

那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呢?

 

就是名、聞、利、養、果、報,你要有這個念頭,就被他抓住了,他就能控制你了。

 

我們同修當中有沒有看過《西遊記》的?

 

《西遊記》裡有個孫悟空,神通廣大,但是他有把柄被觀音菩薩抓到了,一生被他控制,出不了他的掌心。他什麼把柄呢?喜歡戴高帽子啊!孫悟空喜歡人奉承、喜歡人誇獎他,那就是他的把柄,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給他高帽子戴,戴上去之後,就念金箍咒啊!就被控制了。所以你好名、好利、好供養、好果報,就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,就容易被人控制。如果你一無所好,他對你沒辦法了,對你就無可奈何了。只要你有這些妄想、有這些念頭、有這些欲望,你就被魔控制住了。細細的去想,這個裡頭的意思無限的深廣。第八、九、十、

 

少於貪欲。無有瞋恚。亦不愚癡。

 

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。三善根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可見得如果要貪著名、聞、利、養、果、報,三善根就沒有了。那你天天增長的是貪、瞋、癡啊!上面是指三善根現前啊!第十一、

 

諸佛世尊之所憶念。

 

這是得諸佛護念。

 

為什麼呢?

 

與諸佛心心相應,所以感得諸佛的護念。

 

非人守護。

 

非人是指鬼神,鬼神也保佑你。

 

無量諸天。加其威德。

 

這一句是指天龍八部護法神,護法神保佑你啊!第十四是、

 

眷屬親友。無能沮壞。

 

你一個人修得好,你一家人也都沾光,你的家人眷屬都得到你的利益、都享你的福報啊!

 

有所言說。人必信受。不為冤家。伺求其便。

 

無始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怨很多,所以菩提道中有許許多多的障礙,是魔障啊!這些冤家債主不會饒過你的,但是你已經不著名、聞、利、養、果、報了,這冤家債主對你也無可奈何,也沒有辦法阻撓你了。第十七、

 

得無所畏。

 

第十八、

 

多諸快樂。

 

這是我們常講,法喜充滿!第十九、

 

為諸智人之所稱嘆。

 

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你,對你讚歎。二十、

 

善能說法。眾人敬仰。

 

你說的話,雖然是諸佛菩薩或者祖師大德所說的,但是你的心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借著別人的經本,這個自性往外流露,這叫『善說法』。叫聽的人能夠感動,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,而不是所謂「照本宣科」,那一種說法不能令人得利益。

 

佛給我們說出二十條,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,絕不是有所希求的。

 

彌勒。是為菩薩。當得成就。二十種利。不著名聞。利養。果報。行饒益事。而為上首。常為眾生。以無希望心。清淨說法。

 

這一句是一再囑咐、一再叮嚀。佛說了二十種利,後面又給我們說二十種,可見得無希望心為眾生說法,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啊!我們再看底下一段:

 

復次彌勒。若菩薩以無希望心。行法施時。不著名聞。利養。果報。以饒益事。而為上首。常為眾生。廣宣正法。又能成就。二十種利。

 

這二十種利,多半是一些說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。求要懂得理論、方法,所謂「如理如法」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啊!怎樣如理如法呢?不求名聞、利養、果報,這就如理,就如法了。以清淨心為眾生說法,就是無希望心清淨說法。

 

云何名為。二十種利。所謂未生辯才。而能得生。

 

這是第一個利益。許許多多人都希望得到辯才無礙。

 

辯才無礙從那裡來的?

 

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無礙的辯才是我們自己的性德——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

 

現在這個辯才怎麼沒有了呢?

 

這沒有了就有障礙。業障啊!這個過去、今生造作口業造得太多了,所以辯才沒有了。心不清淨!心清淨,辯才就恢復了。第二、

 

已生辯才。終不忘失。

 

你得到的這個辯才不會失掉。第三、

 

常勤修習。得陀羅尼。

 

『陀羅尼』是梵語,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綱領。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,你很容易把綱領、大綱抓住,你修學的時候,你就很得受用。第四、

 

以少功用。善能利益。無量眾生。

 

不必用很多的時間,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,就能夠利益許許多多的眾生。可見得這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現啊!第五、

 

以少功用。令諸眾生。起增上心。恭敬尊重。

 

這個『恭敬、尊重』是對三寶說的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。如果沒有恭敬、尊重,諸佛菩薩說法再善巧,聽的人也得不到利益,所以這一條很重要啊!第六、

 

得身口意。清淨律儀。

 

這是三業清淨。第七、

 

超過一切。惡道怖畏。

 

這是當然之理。因為自己縱然有惡業的種子,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把惡的緣斷掉了,惡的種子沒有緣不會結果。不但三惡道的緣斷掉了,六道的緣也斷掉了;不僅是六道的緣斷掉了,十法界的緣也捨棄掉了,這個人一生當中必定證一真法界。那要怎麼做法呢?老實念佛就做到了。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面,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。第八、

 

於命終時。心得歡喜。

 

一般人命終時是最痛苦的、最憂愁的、最無可奈何的事情。但是修道的人,他曉得命終到那裡去了,所以他很歡喜、很快樂——真的脫離苦海了。他要到最極清淨、最極殊勝的地方去生活了。第九、

 

顯揚正法。摧伏異論。

 

他說法的能力,跟諸佛菩薩幾乎相彷彿了。第十、

 

一切豪貴。威德。尊嚴。猶自不能有所窺望。何況下劣少福眾生。

 

這一句是對他的成就的讚歎。前面是講富貴,『下劣少福』是講貧賤。世間富貴貧賤之人,對他莫測高深,這是說他的境界。第十一、

 

諸根成就。

 

第十二、

 

無能映蔽。

 

他的智慧能力都很明顯的表現無遺,沒有人能夠障礙他。第十三、

 

具足攝受。殊勝意樂。

 

這一句說他的生活的享受,他得到的是圓滿的幸福快樂。這個幸福快樂是從內心裡面往外透露出來的,不是從外面得的,這才叫殊勝的意樂。凡夫生活的意樂是從外面來的刺激——五欲、六塵的享受,覺得這是快樂。諸佛菩薩不是,他是從內心。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才藝、無量的德能,從這個地方升起的快樂。這是真的。第十四、十五、

 

得奢摩他。毗婆舍那。

 

這兩句都是梵語,『奢摩他』是止、是定,『毗婆舍那』是觀。我們講通俗一點的,大家好懂。『奢摩他』是從一切放下得到定;你能夠放下萬緣得到定,叫奢摩他。『毗婆舍那』是從看破而得定。都是得定,從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,從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。第十六、

 

難行之行。皆得圓滿。

 

世法有難行之法,出世法也有難行之法,你都能夠很順利、很圓滿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有智慧、你有善巧。第十七、十八、

 

發起精進。普護正法。

 

『精進』非常難得,進是進步,永無退轉。進步裡頭要求精,精純專一而不夾雜,這個就叫精進。『普護正法』就非常重要了,只要是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,都以真誠心來擁護。絕不是我修淨土,我護淨土法,那個人參禪,我就要去貶他,那就錯了,那你就不護持他了。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要用平等心、真誠心去護持,這個才是對的。正如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,他們自己雖然只修一個法門,但是對所有法門他們都讚歎,決定沒有誹謗,這是『普護正法』。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第十九、

 

速疾能超不退轉地。

 

『速疾』是快速,你能快速的超越、證得不退轉地。這一句是專指念佛求生淨土。如果不求生淨土,要想得不退轉地,太難!太難了!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即刻就得三不退。第二十句是:

 

一切行中。隨順而住。

 

這就是得大自在。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無論是善道、是惡道,他都能隨順,也就是他都能隨緣啊!都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在恆順、隨喜成就無量功德。這個又二十利了。

 

彌勒。是為菩薩。當得成就。二十種利。不著名聞。利養。果報。行饒益事。而為上首。常為眾生。以無希望心。清淨說法。

 

這一句重複很多遍,重複的遍數愈多,這一句話愈重要。希望我們多聽幾遍,牢牢的記住,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修行。

 

(六)末世種種過惡

 

1、貪求利養

 

再看底下一段,佛要給我們說明,現在世間種種的過失、種種的惡行。我們讀了之後,要能夠深深的警惕,處處小心謹慎防犯。請看經文

 

佛告彌勒。汝觀未來。後五百歲。

 

這一句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。

 

有諸菩薩。甚為無智。

 

這個『菩薩』都是初發心的菩薩,我們今天遇到佛法了,大家受了三歸、五戒、菩薩戒,就是此地講的菩薩。

 

什麼菩薩呢?

 

愚癡菩薩,沒有智慧啊!

 

行法施時。

 

布施裡面特別講法布施;法布施裡面第一就是講經說法,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都可以,這個現象在本省非常明顯。本省講經說法的人很多啊!

 

若有利養。生歡喜心。

 

講經說法的供養的人很多,恭敬、讚歎的人很多,他很高興、很歡喜!

 

若無利養。不生歡喜。

 

如果沒有人恭敬、供養,講經的願望就降低了,甚至於沒有了。

 

彼諸菩薩。為人說法。作如是心。

 

這是起心動念。

 

起什麼心?動什麼念呢?

 

云何當令。親友檀越。歸屬於我。

 

這一句話就是現在人講拉信徒啊!想盡方法,用種種「方便法」,現在講手段啊!抓住信徒,不讓信徒跑掉,不讓供養跑掉。你們要供養,只可以供養我,不能供養別人。你們要到道場,只可以到我道場,不可以到隔壁道場。存的是這個心,起的是這個念頭。

 

復更念言。云何當令。在家出家。諸菩薩等。而於我所。生淨信心。恭敬。供養。衣服。飯食。臥具。湯藥。

 

現在這些統統都折合成鈔票了。

 

弘法利生起這個念頭,怎麼能相應呢?這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啊!

 

如是菩薩。以財利故。為人說法。

 

說法的目的是為『財』為『利』。

 

若無利養。心生疲厭。

 

他就厭倦,不幹了!

 

彌勒。譬如有人。志樂清淨。或為死蛇。死狗。死人等屍。膿血爛壞。繫著其頸。是人憂惱。深生厭患。以違逆故。迷悶不安。

 

佛在這個地方舉一個例子來說:譬如一個人,志樂清淨的,沒有絲毫污染的,遇到這些事情;死蛇、死狗、死人,這些東西比喻什麼呢?比喻前面的名聞、利養、果報。這些東西纏繞在身上,就像死屍、膿血、爛壞繫住其頸,沒有兩樣啊!志樂清淨的人以此為苦啊!什麼人以這個為樂呢?無有智慧愚癡菩薩以此為樂。這糟糕不糟糕!

 

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

 

彌勒。當知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說法之人。亦復如是。於諸一切。無利養處。不順其心。無有滋味。便生厭倦。棄捨而去。

 

這些菩薩們,我們一看就曉得,他的志樂並不清淨,他被五欲、六塵、名聞、利養所纏縛,所以得不到名利,他就不幹了;名利多的地方,他就顯得勇猛精進啊!他就幹得很勤快啊!全為了名利。但是要曉得,名聞、利養的果報決定在三途。所以他修什麼?他修三惡道啊!他不是修菩提道。

 

彼諸法師。作如是念。我於此中。說法無益。何以故。是諸人等。於我所須。衣服。飲食。臥具。醫藥。不生憂念。何緣於此。徒自疲勞。

 

起這個心,動這個念頭,與如來的教誨完全相違背。佛教給我們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,他說法是充滿了希望,而且他的希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。這個事情麻煩大了。這一部經文,給諸位同修說,不能細講啊!只能點到為止。大家回家細心去體會,要是細講要得罪很多人,所以說麻煩大了。

 

我在三十年前講《禪林寶訓》,就有人打電話、送紙條給我,要修理我。說這些東西得罪人太多了,而這一部經講得更露骨,所以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。最重要的,我們不要看別人的過,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毛病,這樣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;別人怎麼做法,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。他成佛,與我不相干;他墮地獄,與我也不相干,我們何必去管他呢!最要緊的是要把自己管好。自己不容易啊!遇到這一部經的因緣,無比殊勝。依照佛陀的真實教誨,認真反省、檢點、改過自新,希望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脫、就能夠往生佛國,很快就圓滿菩提,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的目標。

 

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,『彼諸法師作如是念:我於此中說法無益。何以故?是諸人等,於我所須: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,不生憂念,何緣於此徒自疲勞!』

 

彌勒。是諸法師。自求供養。給侍尊重。攝受同住。及於近住。

 

這一句要略微說一說。『同住』就是我們本道場裡面的,大多數是指出家人;『近住』是我們道場常常往來的信徒。他對於道場裡面的大眾和一切信徒,總要想方法來攏絡,想方法來控制,一切聽命於他,就是這個意思。

 

不為於法。及利益事。而攝受之。

 

他攝受這些眾生,不是真正教他佛法、教他覺悟、教他了生死、出三界;他不說這些。

 

是諸法師。自求飲食。衣服。臥具。詐現異相。

 

『詐』是欺詐。這一句話,我們佛門裡頭也有一句諺語:「和尚不作怪,居士不來拜。」這個『詐現異相』就是作怪;想種種方法叫你天天來拜。這裡面包含的也很多啊!現在有很多特別強調神通感應的,「神通感應」就是異相。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有,決定不能夠宣傳。我們這個道場也曾經發現過——大家來照相的時候,照的有光、有異相,我們把那個相片都撕掉了,這個不好。如果大家貪著其事,容易著魔啊!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、魔也好一概不要,這個道場就能平安無事,就能夠維護正法。

 

入於王城。國邑。聚落。

 

『王城』就是現在所講的首都,中央政府的所在地。『國邑』是大都市。『聚落』就是村鎮,鄉村、鄉鎮。

 

而實不為。利益成熟。於諸眾生。而行法施。所以者何。

 

他們在這些地方弘法利生,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,完全是在名聞、利養,不是真實利益、成熟眾生。『利益』跟『成熟』有一點差別,『利益』是教你接觸到正法,把佛的正法介紹給你;『成熟』是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,真的往生極樂世界,真的脫離輪迴了。所以不能往生、不能離開六道輪迴,你得的是利益,但是不算成熟;成熟是圓滿的利益。這樣他行法施,現在講的他弘法利生,為的是什麼?佛在此地用一句問話,叫我們自己去反省。

 

2、佛不言說十五種邪法

 

下面佛明白的告訴我們,有十五樁事情佛不言說,實在說這一段是世尊舉例子來給我們講,不只這十五樁事情啊!希望從這個例子,我們能夠體會、能夠明白,那個是正法?那個是邪法?我們看經文: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

 

『我』是釋迦牟尼佛自稱;佛不這樣說。

 

有希求者。為法施清淨。何以故。若心有希求。則法無平等。

 

這是第一條。因為佛法很容易被人冒用、仿冒啊!妖魔鬼怪很聰明,佛法裡頭好的名詞,他都拿去用了,一些眾生迷惑顛倒都上當了。佛法的招牌很好、很響亮啊!其實裡面不是這回事情。所以清淨法施,法施清淨,如果他對眾生有希求,那就不是真的,那是冒牌的、是假的,佛不這樣說法。諸佛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、一切人、一切事,絕沒有絲毫求的念頭。麻煩啊!

 

我這一次回來,還有同修來給我說他們想印經,要來問我這個能不能印,那個能不能印。我不管這些事情!你們愛印,你們自己去印。我們的東西都沒有版權,你愛怎麼搞就怎麼搞,只要你自己想一想:我這個做是對的。對社會、對眾生有好處的,你儘管去做,不要來問我;我怕麻煩啊!我都怕麻煩,那諸佛菩薩不是更麻煩了;是不是?他怎麼會管這些事情呢?所以心地清淨非常重要。第二、

 

我不說言。貪汙心者。能成熟眾生。

 

心裡面有貪、瞋、癡、慢這些煩惱啊!這一句話就是煩惱沒斷。自己煩惱沒斷,你怎麼能成熟別人,怎麼能幫助別人。

 

何以故。自未成熟。能成熟他。無有是處。

 

『無有是處』,沒有這個道理啊!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尊重供養。安樂其身。貪著攝受。不淨物者。為利益事。

 

許許多多出家、在家的同修們,想修積功德,佛經上講積功累德,大家看到很歡喜,我們要認真去做了。怎麼去做呢?如果有這一些事、這一些意念,那就錯了。

 

你有沒有貪圖尊重、供養?

 

有沒有貪圖享受?

 

有沒有貪圖攝受不淨之物?

 

什麼叫『不淨之物』?

 

這個自己要曉得、要明瞭。這裡面包括的範圍也很廣。我們舉一個例子:譬如布施供養,如果用一個手段,叫這一切大眾不是甘心情願的供養——逼迫他來供養的,這個供養就不淨。

 

怎麼逼迫呢?

 

找一些比較近的人,先告訴他:你們要寫供養多寫一點。後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,到時不能不供養,不供養面子下不來,其實內裡頭不甘心、不情願,但是又不能不做,這叫『不淨之物』。

 

我只舉這一個例子啊!這一些事情多得很,所以學佛的人學得很辛苦,壓力很重啊!佛菩薩教我們學佛學的得大自在,天天學得歡歡喜喜的,我們看到多少學佛的人愁眉苦臉,這裡面的因素很複雜很複雜。下面佛說了,

 

何以故。為求自身。安隱豐樂。攝受眾會。不能令其安住正信。

 

不能令一切眾生安住在正信上,他那個信願都不是真的。

 

下面這一段經文也是世尊所不說的,他的用意是防患末世末法時期有一些愚癡菩薩;而實際上後面經文也說到,這是魔王的子孫在這個時代,他來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壞佛法,假借佛法之名,實際上是來破壞佛法的。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,有些是無意的。

 

無意為什麼也破壞佛法呢?

 

被魔控制了,他自己並不曉得這麼做是破壞佛法,他還以為修積無量功德。這是我們應當要省思、應當要覺悟的。我們看這是第四段,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矯詐之人。住阿蘭若。

 

這一句就是現在所謂閉關、住茅篷。

 

閉關、住茅篷的目的何在呢?用這種方式欺騙信徒。大家一看某個人曾經閉過關,這一定很不錯;所以其目的是要招徠名聞、利養,他自己不是真的修行,也不是為弘法利生。他是矯詐之人!這些事確實是有。如果諸位細心去觀察,你不難發覺。雖發覺了,也不必說,自己不上當就是了,別人上當各有因緣。前面世尊教我們,在這個時代修行怎樣才不生煩惱,才能夠安穩的解脫。佛教我們四種方法,又說四種方法,這八種方法你們能記住嗎?要牢牢記住啊!如果沒有記住你就白聽了,經也就白念了,這非常非常重要。佛在第一句就教給我們『不求他過』。但是他有沒有過失,我們心裡明瞭,我們並不找他麻煩,一接觸就了解;『不舉人罪』,他就是犯戒,造作罪業,也用不著我們去說。自有因果!自有報應啊!我們何必攪和在裡面呢?八樁事情,這兩樁擺在第一,這是非常非常重要,我們要曉得。

 

薄福德者。而為少欲。

 

他自己標榜少欲、標榜知足;為什麼呢?

 

他沒有福報啊!

 

沒有福報怎麼能夠說少欲呢?

 

沒有福報的時候,標榜他少欲。少欲是佛法裡面很高超的行法,被他冒用啊!

 

貪勝味者。名易滿足。

 

『勝』是殊勝;『味』就是五欲、六塵。貪圖五欲、六塵的享受,美其名為『易滿足』。易滿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。

 

多求美膳。以為乞食。

 

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,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缽。

 

他乞食到那兒?

 

專門到富貴人家去乞食——貪圖美味。貧窮人家不去乞食;為什麼呢?那供養的不好!飯菜不好吃嘛!這叫乞食。諸位從這個意思來引申,凡是貪圖名聞、利養、五欲的享受,就不能成為出家人。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乞求種種。上妙衣服。謂如是等持糞掃衣。

 

『糞掃衣』是世尊教弟子們的,他的用意是教出家人,時時刻刻要警覺自己,這個世間很苦啊!輪迴更可怕啊!所以生活簡單,衣著都很粗。古時候科技不發達,一件衣服很難求得,不像現在很容易得到。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撿在家人穿舊的衣服,丟棄掉了,不要了,把它撿來,看這衣服還有一部分可以用的,把它剪下來,然後一塊一塊拼湊起來,這是袈裟啊!袈裟是這樣拼湊起來的。拼湊的都是舊布,顏色、料子都不一樣,佛教我們染成灰色、咖啡色,這叫『糞掃衣』啊!這是世間人不會穿的,穿這個衣服是時時刻刻警惕自己,絕不貪圖享受。今天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訓,我們製作袈裟時,整塊的料子拿來,把它剪碎,再把它縫起來,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。所以要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僧團的生活。世尊教誨的苦心,無非是教我們在在處處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,絕不能為世間五欲、六塵所迷惑啊!所以佛絕不說,這個乞求種種上的、好的衣服穿在身上,等於糞掃衣。現在出家人服裝也相當考究了,料子都是選上好的。這一種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長貪心,使你對這個世間留戀,而捨不得離開。要是念佛求往生,到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你想一想你還有許許多多好東西,還捨不得去,那就麻煩了。這東西帶不走的啊!所以平常就要捨棄。第六,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在家出家。無識知者。為離憒鬧。

 

這是無論在家或是出家菩薩,你的知名度不高,沒人認識你,沒人知道你,你就標榜你是離憒鬧。你看,這些好的名詞都被他冒用了。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諂曲之人。值佛興世。

 

心裡面不正直、不誠實,這樣的人會不會遇到佛出世呢?

 

佛縱然出世,他也遇不到。

 

為什麼遇不到?

 

他有障礙;『諂曲』就是障礙。

 

什麼人能遇到佛呢?真誠。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,你心地真誠與佛菩薩就感應道交了,就能遇得到。這諂曲之人是決定遇不到,不是佛不慈悲,是他本身有障礙。這些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,中國、外國我們常常聽到:某人是什麼菩薩再來的、是什麼佛再來的。有許多人親近之後,覺得自己非常榮耀、光榮啊!他見到佛,見到活佛了。你再仔細觀察,他就『諂曲』,他怎麼會見到活佛呢?見到菩薩呢?那些說是菩薩來的、佛來的,說了又不走。在中國歷史上有這個例子,說出身分他就走了,那就是真的。身分說了還不走,那就很奇怪了。所以諸位明白這些事理,你就不會上當了。

 

求他短者。為如理修行。

 

這一條要記住。為什麼佛在前面第一條教我們『不求他過』。「求他過」就是專門找人家的短處,這樣的人,他以為自己是如理修行,其實錯了啊!佛沒有這種說法。

 

多損害者。名戒蘊清淨。

 

就是持戒清淨。持戒清淨的人,怎麼會幹損害別人的事情?凡是存心傷害其他眾生,那個戒已經就破了,怎麼能說『戒蘊清淨』呢?

 

增上慢者。為多聞第一。

 

什麼叫增上慢呢?

 

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值得驕傲啊!他廣學多聞,別人比不上他,他就生起了傲慢心,就現在講的值得驕傲了。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說法。不但是出世的聖人(諸佛菩薩),世間聖人也說,學問愈深愈謙虛、愈恭敬。那有學問深的人會傲慢,沒這個道理的。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好朋黨者。名住律儀。

 

『朋黨』就是現在講的幫派。在僧團裡面搞小組織,這是破壞律儀,絕對不是住律儀。

 

心貢高者。名尊敬法師。

 

表面上、禮節上都很周到,心裡面貢高、我慢,這不是真的尊敬法師。

 

綺語輕弄。為善說法。

 

這些毛病諸位要是仔細觀察,你都看得到。『綺語』是花言巧語;『輕弄』就是常常用開玩笑的口吻講經說法,引得大家哄堂大笑。哦!這個人很會說啊!佛不說他是善說法。

 

與俗交雜。能於僧眾。離諸過失。

 

這個佛也不說了。喜歡與俗家人交往的,喜歡交結世俗人的,他能在僧團裡面沒有過失;這個太難了。為什麼呢?染著世俗的習氣,妨害大眾修行,怎麼能說是離諸過失呢!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簡勝福田。為施不望報。

 

『施不望報』,這是佛常常教導我們的。像前面所說的,以無希望心行法布施,『無希望心』就是『施不望報』。有一種『簡勝福田』的人,以為他這樣做法就是施不望報,這是錯誤的。把佛所講的這一些名詞、術語意思都錯解了。

 

什麼叫簡勝福田?這個『勝』就是好勝,『簡』就是簡慢、疏慢、輕慢的意思,他布施修福以貢高、我慢的態度。那麼可能他是很有錢,寺廟裡面隨便施捨一點,漫不經心的,沒有一點尊重心、恭敬心,這個樣子以為是施不望報。這是把施不望報的意思錯解了。

 

求恩報者。為善攝諸事。

 

『攝』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管制;類似我們今天許多道場裡面講的義工;這是『善攝諸事』。他來做這些義工的事,可是他的目的是什麼?他求恩報、求果報。求果報,那就不是善攝諸事了。義工,好啊!『無希望心』那就是『善攝諸事』;有希望心就不是了。所以這一些意思,我們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 

求恭敬。利養。為志樂清淨。

 

『志樂清淨』的人,決定沒有恭敬、供養這個意念。有這個念頭,自己以為自己很清淨,全都是錯了。

 

多妄計者。以為出家。

 

『妄』是虛妄,『計』是在計較啊!這不是出家人所應為者。妄計的範圍太深太廣了!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分別彼我。名樂持戒。

 

『持戒』的人,決定沒有彼我的分別。如果有彼我的分別的人,這種人持戒不能得定,那不是真正持戒人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戒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真正持戒人,是六祖所謂的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啊!你還有彼此、人我這種執著、分別,就錯了。

 

不尊敬者。名為聽法。

 

講經說法的場所,來聽的人很多,有一些人雖然來聽,佛說他不是聽法。為什麼呢?他沒有聽懂佛法的意思。他是來幹什麼的?他好奇來的,來看看佛教到底講些什麼;甚至於是找麻煩來的。這許多道場裡面都有啊!所以講經說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特別是一個生疏的道場。

 

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剛到那一天晚上,暢懷法師就告訴我,他說:「法師,你在此地要小心謹慎,這個地方有一批人專門找法師麻煩的。他們聽了之後,當場發問問題,讓法師下不了臺,給你難堪啊!」他說:「你要小心!很多法師在香港都吃了虧了。」

 

這是專門找麻煩的。這就是『不尊敬者』,他不是來聽法的,他是來找麻煩的。

 

樂著世典。咒詛。言論。以為受法。

 

『受法』是傳法。喜歡世間的典籍,不是佛經。喜歡咒語,這一類的言論,以為他『受法』,接受如來的大法,這也是錯誤的,這不是佛說的。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於諸空性。無勝解者。能出離生死。

 

了生死、出三界,憑什麼?

 

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啊!真的是簡單明瞭。你對於人我空、法我空這個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,要不能深深的理解,你沒有辦法了生死、出三界的。所以我們修學法門,一定要知道依據什麼樣的理論,我對這些理論有沒有搞清楚,否則的話,人家說這個法門可以了生死,那個法門可以即身成佛,你聽了就相信,這叫「迷信」。假的,不是真的。出離生死的根本理論,就是這兩句——於諸空性,一定要生勝解。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,你真看破了、真放下了;行!你能出離生死。你能夠放得下,徹底放下,就能超越六道輪迴。能將世法、佛法都看破,你能夠超越十法界。這種看破放下,就是於諸空性生甚深勝解。

 

多執著者。為離諸行。

 

『離諸行』,就是講的放得下。多執著的人,怎麼會放下!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於菩提分。住有所得。名為證智。

 

這叫證果——修行證果了。可是你仔細觀察,他於菩提分住有所得。我們念《金剛經》就曉得,這個人沒證果啊!不但大乘果他沒證,連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也沒證。證得須陀洹的人,並不以為他自己證得須陀洹。那是真的證得了。

 

以為自己證得了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啊!

 

為什麼?

 

以為自己證得,他住啊!心裡面住在這個位子上,那是打妄想啊!佛告訴我們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;怎麼能住呢?「住」的意思,就是心裡頭有。心裡面有一個果位,那就不是證果了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。從小乘須陀洹,一直到如來的圓滿果位,我們一般籠統的說法,小乘四果四向八個階級,大乘從「初信位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階位,這一些等級是從那裡說的呢?是從「無為法」而說的。「無為法」就是都沒有執著,沒有執著裡面的工夫有淺深不同,所以佛說出這麼多果位。每一個果位都沒有執著,一有執著他是凡夫,他不是聖人。「初信位」的菩薩就沒有執著了,這沒有執著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標準很好: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;你能夠做到,你就是入流了——入聖人之流。破四相、破四見工夫的淺深,就是菩薩位次高低的不同。「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啊!那有住?心有住就壞了!「住」就是我們一般人講,你心裡頭真有啦。這個事情就麻煩了!心是空的,心裡沒有東西,有世間法錯了,有佛法還是錯了。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,那才是真正的證智。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無勢力者。忍辱成就。

 

人家欺負你,你沒有能力反抗,你這個人是忍辱成就了?那不是忍辱!有能力反抗,不反抗他;有能力報復,不報復他,這叫忍辱啊!你沒有能力,那怎麼能談得上忍辱成就呢!

 

無嬈觸者。被忍辱甲。

 

『嬈觸』就是現在講的誘惑。那個禁得起誘惑的人,佛才用這個比喻——他被忍辱甲,他禁經得起引誘啊!一切誘惑裡面他如如不動,那才叫被忍辱甲。沒有誘惑你,以為你忍辱成就了,那有這個道理呢!

 

少煩惱者。名律儀清淨。

 

煩惱稍微輕一點;哦!這是律儀清淨了,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

 

邪方便者。為如說修行。

 

這裡頭含義也非常非常之廣。像這裡面,這一段,這十五條如果要是細說,每一條說一個晚上都說不完。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實在講也不能細說,細說麻煩太多了,所以我說這部經只能點到為止,諸位細細去讀誦、細細去思量,你再仔細觀察自己的心行,觀察周邊環境,你就曉得我們應該要怎樣修行,才是如理如法,沒有走上邪道啊!佛這部經文已經給我們說得非常非常詳盡了。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愛言說者。為一心住。

 

特別是我們念佛人,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。

 

愛說話的人,怎麼可能得一心呢?

 

這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

好營世務。於法無損。

 

這話佛不說。『營』是經營,『務』是事務;喜歡經營世間的事務,說這個於修行、於道業沒有妨礙,佛不說這個話。換句話說,決定有妨礙啊!不要說經營這些世務;就連管理這些人事,都有妨礙,這是智者大師說的。

 

智者大師往生前,他的學生問他:「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什麼樣的品位?」

 

他給學生講:「我因為在寺廟裡作住持,要管事,所以對自己修行有妨礙,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,只有五品位。」「五品位」是生凡聖同居土,是帶業往生。

 

「假如我不領眾,不作住持,不管人事,那品位就高了。」

 

由此可知,管寺廟大眾的事情,對自己的品位、修行都有障礙,何況經營世務啊!

 

什麼叫世務?

 

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的這些事,都叫世務。『世』就是六道輪迴,三界之內的。喜歡幹這些事情之,這個錯了。說得好聽一點,幹這些事情在修福。福是修了一點,但是於了生死、出三界,於戒、定、慧決定有妨礙。

 

志樂清淨。墮諸惡趣。

 

佛為什麼會說這些話呢?

 

實在講我們今天看到這的時候,想一想很有道理。有一些人,說那些老實念佛人:「你們是自了漢,你們的心量太小啊!你們修的是小乘行,是諸佛菩薩呵斥的。」我們聽到這個,不敢修了,跟他一道去了。跟他一道幹什麼呢?『好營世務』、『愛言說者』,跟他們去幹這些了。佛在這裡一說,我們就明白了。『志樂清淨』的人,決定不墮地獄;那有墮地獄的道理呢?

 

修習智慧。為憒鬧行

 

智慧從那裡來?

 

智慧從禪定當中得來的。換句話說,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;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。修清淨心的人怎麼會是胡鬧呢?『憒鬧』用現在的話就是胡鬧啊!末後第十五條,

 

彌勒。我不說言。方便相應。名為諂曲。

 

『方便相應』是大乘菩薩常用的,所謂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外表上看到,好像跟『諂曲』有一點相像,而裡面完全不同。菩薩真的是一片慈悲,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。

 

不求利養。而為妄語。

 

這絕不是佛說的。不是佛說,是誰說呢?魔說啊!魔造謠生事,要破壞正法啊!

 

無執著者。誹謗正法。護正法者。而惜身命。

 

這些都不是佛說的。

 

所行下劣。為無勝慢。

 

這一句要略略解釋一下。『所行下劣』,這個『下』是指六道,在十法界裡面六道是下。下而『劣』,『劣』是指三惡道。換句話說,這一句所說的,就是他在行為、思想當中所表現的是貪、瞋、癡、慢,而所標榜的,他沒有傲慢。這個慢為什麼叫『勝慢』呢?佛在經上把我慢歸納為三大類,第一個叫『勝慢』。『勝慢』就是我總比別人強啊!別人總不如我啊!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。『無勝慢』就是沒有這個傲慢的餘業。另外一種叫「等慢」。等慢就是雖然好像不是我超過你,我也跟你差不多嘛,你也不比我高多少嘛!這種慢叫等慢,可以跟他一樣平等的,前面是講超過他的。第三種叫「卑慢」。卑慢就是自己感覺得不如他,不如他但也不服氣,這個叫卑慢。這是把所有慢歸納為這三大類,這個地方是講勝慢,實際上三種慢都包括在裡面。

 

世尊舉了這麼多的例子,實實在在講,這個事相說之不盡,我們從這許多例子當中,就應該明瞭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。如果舉這麼多例子,我們讀了、聽了之後還不能辨別邪正、是非,我們就相當愚癡了。愚癡怎麼辦呢?多讀、多聽,只要多讀、多聽,慢慢也會聰明啦!

 

如是彌勒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當有菩薩。鈍根。小智。諂曲。虛誑。住於賊行。汝應護之。

 

實在講,這都是說我們,我們不是利根,就是不聰明——聽了都不懂啊!聽了也記不住啊!『小智』,沒有真智慧,小聰明啊!『諂曲、虛誑』,虛誑是自己欺騙自己,自欺欺人啊!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用心不正直,彎彎曲曲的,我們確實就是這一類菩薩啊!『住於賊行』,這世尊為我們說出來了,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行呢?賊行啊!

 

賊行是什麼意思呢?

 

自己的功德法財統統損耗掉了。

 

『賊行』就是煩惱行,煩惱把我們的智慧、功德法財障礙住了,所以把煩惱比做賊。我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、功德法財被它偷跑了,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了。因此,賊行就是煩惱行,起心動念,一切修持都在煩惱之中。雖然如是,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,沒有把我們捨棄啊!你看『汝應護之』,世尊囑咐彌勒菩薩:「你要護持這些人啊!」

 

為什麼?

 

雖然我們的毛病很多,我們對佛還有幾分恭敬心,還想學嘛,有這麼一、二分恭敬心,還有想學的這個念頭,就非常可貴。你看這個世間芸芸眾生,有幾個人想學佛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,我們這個大樓上上下下多少人,隔壁他都不來聽,你才曉得住於賊行也很可貴啊!不容易啦!所以佛菩薩很珍惜,並不放棄我們,囑咐彌勒菩薩要保護我們、要護念我們。

 

3、末法眾生•誹謗•汙辱•厭離具師承•持正法之菩薩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最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唯此六十諸菩薩等。業障所纏。為復更有。餘菩薩耶。

 

彌勒菩薩這個問得好。他問的意思是這麼講:在末法時期像這樣愚癡的菩薩,到底是僅僅有這六十個人;少數呢?還是有多數?

 

佛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有諸菩薩。多為業障。之所纏覆。是諸業障。或有消滅。或復增長。

 

佛的意思是:這個業障菩薩在末法時期多,太多了!都是被業障纏覆。有些愚癡菩薩緣殊勝,他遇到真善知識,他能夠聽懂了,明白了,依教奉行,他的業障就漸漸消滅了。

 

能不能消滅?

 

能!確確實實能。

 

從那裡看呢?

 

沒有學佛之前貪、瞋、癡、慢很重,修行幾年,貪、瞋、癡、慢沒有了,這就是業障消滅了。如果還有貪、瞋、癡、慢,那業障沒消滅。或復增長,增長什麼?就是前面所說錯會了佛的意思,在佛法裡修持,或者是持戒清淨、戒律精嚴,業障卻增長了。

 

怎麼戒律精嚴的人業障增長?

 

看看別人不持戒——你們都不如我,我超過你們太多了!你們不配跟我往來、不配跟我講話。煩惱增長啊!

 

這個就是世間人所講的,他值得驕傲啊!有人仗著修持比別人好,起傲慢心;有人就是講經說法講得好,起了傲慢心;有人福報大,起傲慢心...增長業障啊!那個不叫消業障。

 

業障消除的相,是愈來愈謙虛、愈來愈卑下、愈來愈不如別人,這是業障消滅的現象。

 

彌勒。於此五百諸菩薩中。有二十菩薩。業障微少。後五百歲。還來生此。城邑。聚落。市閈。山野。

 

這一段我們要細心體會。佛告訴我們,在現前這個時代,就是後五百歲,往年世尊在世的這些菩薩當中,還有再來的,這真是慈悲到極處了。有多少人呢?二十位,不多啊!這二十位菩薩業障少,業障輕微,後五百歲他還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。

 

他在那些地方呢?

 

『城邑』就是都市。『聚落』就是鄉村、鄉鎮。『市閈(音漢)』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區,『山野』就是市區以外的地方。

 

種姓尊豪。有大威德。

 

這是說他示現的出身。

 

聰明。智慧。善巧。方便。心意調柔。常懷慈愍。多所饒益。顏貌端嚴。辯才清妙。

 

這是說他的德行。

 

數術。工巧。皆能善知。

 

這兩句是說他的才藝。可以說他聰明智慧,真誠慈悲,多才多藝。這些菩薩有些示現在家,有些示現出家。他表現的,底下這個三句很重要。

 

自隱其德。安住頭陀。功德之行。

 

他並不標榜自己,絕對不會作自我宣傳,他知道『自隱其德』。『安住頭陀』,用現在的話就是他的生活是很平凡的,也可能他的生活是相當清苦,並不表現著很富有,他修學的是真實的功德。

 

在在所生。捨家為道。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。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 

由此可知,善根非常深厚啊!這其中有一句『在在所生』,就是生生世世,他所示現的是捨家為道,『捨家』就是出家的意思。

 

大家把「出家」要搞清楚,「出家」不一定說是你捨離家庭,到寺院這邊來作和尚了,那你把這個意思就搞錯了。這個「捨家」是心裡面絕不把家事掛在心上,所謂是「心出家,身沒有出家」,這叫真出家啊!身出家了,心裡面所想的跟世間人沒有兩樣,這「身出,心沒出」,那不是出家,那是騙人的。所以佛法著重的,是你心出家,不注重身出家。因此,在家這些菩薩,都是心出,身不出,他們示現的是這個;但他確實心在道,心不在家業,這個意思要很清楚、很明瞭。

 

護持正法。不惜身命。

 

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一定與法相應,絕不違背佛陀的教誨。

 

住阿蘭若。空閑林中。常勤精進。不求利養。

 

也就是他居住修學的環境很清淨。『阿蘭若』、『空閑林中』,就是他的環境很幽靜。即使在城市裡面、在鬧區裡面,像我們這種算公寓房子裡面,外面很鬧熱,他裡面居住的小環境裡頭依舊是清淨、依舊一塵不染啊!所謂是鬧中取靜。他能夠靜下來,能夠閑得住。

 

善入一切。眾生心行。

 

這個就是教化眾生,一定要契機。對於一切眾生的思想、見解、愛好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,所說之法能夠得到大眾的信仰,能給大眾真實的利益,這也就是講得契機。

 

咒術言論。悉能了知。於諸義理。少聞多解。

 

這是講智慧開了。咒術、言論悉能了解,這是講常識豐富。是指世間人所知道的,他都能夠知道,他並不是不知道。義理、世法、出世法一接觸,他就能了解,叫智慧開了。

 

辯才智慧。皆悉具足。彼諸菩薩。於是法中。精勤修習。得陀羅尼。無礙辯才。

 

他要不具備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,他怎麼可能在佛法當中得大成就。『陀羅尼』就是抓住佛法的總綱領啊!加上他的智慧辯才,所以這才能說法。

 

於四眾中。宣說正法。

 

這是說他本身所具備的條件。本身有這些條件還不夠,一定要得佛力加持,如果不得佛力加持,本身這個條件不敵眾生的煩惱、不敵眾生的邪見,這才知道弘揚正法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所以下面講:

 

以佛威德。加被力故。

 

這就是得佛的佛力加持。

 

我們要問:「他憑什麼得佛力加持?」

 

憑上面他所具備的條件。這個條件,無量劫的善根是因,這一生的德行是緣,有善因又有善緣,才能得佛菩薩加持;得佛力加持,道場之中佛光注照啊!

 

大家入這個道場為什麼會生歡喜心呢?

 

因為你沐浴在佛光之中。

 

這個不是我講的。人有什麼能力?沒有啊!你們在這裡生歡喜心,是佛光注照啊!得諸佛的加持啊!講的人得佛加持,聽的人也得佛加持。沒有佛的加持,我們說不出來;沒有佛的加持,你也聽不懂意思。講者、聽者都是得佛的加持。

 

於佛所說修多羅。

 

就是契經。

 

祇夜。

 

就是重頌。

 

受記。伽陀。

 

是諷頌,我們也叫做孤起頌。

 

優陀那。

 

是無問自說。像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屬於優陀那。

 

因為此地這十二句都是梵語音譯,我們把意思說出來。

 

尼陀那。

 

就是因緣。

 

阿波陀那。

 

是譬喻。

 

伊帝越多伽。

 

是本事。

 

闍多伽。

 

是本生。

 

毗佛略。

 

是方廣。

 

阿浮陀達摩。

 

是未曾有。

 

優波提舍。

 

是論議。

 

這個十二句就是通常我們講的十二分教,也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宣說一切佛法,把它歸納起來,總不出這十二類,這十二種的方式。

 

皆得辯才。無礙自在。

 

因為佛力加持,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他沒有障礙,他得自在了,一接觸他就能通達。這是自己善根是因,得佛力加持為緣,才有這個成就。凡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,這一段經文就非常重要,如果不具足此地所說的條件,你從事弘法的工作必定障礙重重,所以一定要認真去學習。也許你說:看到這個地方所講的,他們是「已於無量阿僧祇劫」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堤,那恐怕我沒有啊!你不必憂慮,你若是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,說實在話,你在這一生當中聞不到這個法門,你在這一生當中讀不到這部經典,你有緣分接觸到這個法門,讀到這部經典,換句話說,你過去的善根就很深厚啊!這個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金剛經》上看到,所以大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,問題就在現前有沒有善緣,如果能遇到善緣,也許你就是世尊所說的,這二十個菩薩裡頭的一個啊!這個與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,在家菩薩一樣肩負起弘法利生的工作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,

 

彌勒。彼諸二十善巧菩薩。從於和尚。阿闍梨所。得聞無量百千契經。皆能受持。當說是言。我此法門。從某和尚阿闍梨所。親自聽受。無有疑惑。

 

這個兩行經文,就是古時候所說的師承。很重要啊!你的法是從那裡得來的?誰傳給你的?這個很重要。無師自通,沒有這個道理。這是講求師承,這一點在現在這個時代非常困難了!現在這個時代師道沒有了,師承,不要說是你見不到,聽也沒聽說過。可是如果不得師承,縱然有天分,你得不到諸佛如來的加持。這個話是真的。如果你也能說法,也說得天花亂墜,也能夠吸引大眾,說實在話是有人加持,不是佛,是魔加持你。魔的能力也很大,所以魔的徒眾那麼多啊!道場建得那麼大,可見得他的勢力也不小。他有邪智慧,他也有邪善巧、方便,也能夠攝受廣大的眾生,但是,他不是正法。這就是說我們學佛,一定要有老師,你是跟那一個老師學的。『和尚』、『阿闍梨』這兩個名稱都是老師。『和尚』叫親教師,跟自己關係最密切,也就是傳承的老師。『阿闍梨』是值得我們模仿、效法的老師,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樣。聞經、受持是說他的能力,這個能力也要求感應、也要求佛加持。

 

『當說是言』,這他常常宣說的。『我此法門,從某和尚、某阿闍梨所,親自聽受,無有疑惑。』說明他的師承。

 

彌勒。於彼時中。當有在家出家。諸菩薩等。無有智慧。善巧。方便。

 

這是說有很多在家、出家的菩薩,看到前面少數菩薩,有師承依教修行的,不免生起嫉妒、障礙。所以當有出家、在家菩薩等,無有智慧、善巧、方便。

 

於此受持正法菩薩所說之法。卻生譏笑。輕毀。

 

輕是輕視;毀謗。

 

謗言。如是之法。皆由汝等。善巧言詞。隨意製造。實非如來之所宣說。我等於中。不能信樂。發希有心。

 

這個事情在現在有沒有出現呢?

 

有,我們在國內外,也常常聽說,還有人寫信告訴我,說某某人(都是很有地位、很有聲望的)否定了佛經,認為佛經都是古人假造的,都不是真的。什麼經是真的呢?《阿含經》是真的。連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他們都認為那是龍樹菩薩假造的,用來騙人的。這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他們自以為有智慧,認為我們是迷惑顛倒,沒有智慧。這些事情將來會愈來愈明顯、愈來愈顯著,使一切修學大乘的人信心動搖。這是魔難啊!

 

彌勒。當爾之時。無量眾生。於是法師。皆生誹謗。

 

聽了人這麼說,都起疑心了。

 

捨之而去。

 

都不來修學了。

 

互相謂言。是諸比丘。無有軌範。多諸邪說。不依契經。不依戒律。猶如倡妓。戲弄之法。汝等於中。莫生信樂。發希有心。非正法也。

 

這是末世的魔難。魔來障道啊!愈是真修行的,就愈會遇到這些災難。所以佛在前面講,真正修行人要『自隱其德』、『住頭陀行』。盡可能避免這些麻煩。

 

下面佛就說得很清楚,

 

彌勒。彼諸愚人。為魔所持。

 

魔所攝持,也就是說被魔控制住了;魔迷了他的心,他自己作不了主。

 

為什麼會被魔所控制呢?

 

絕大多數的人,都是喜歡神通、喜歡感應。前面所說的,給魔的把

柄啊!你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懷疑,魔就抓到了把柄,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被他控制。有少數的人在這個裡面覺悟了、回頭了,那個脫離也不是簡單的事情,也要經過很痛苦的掙扎,這才擺脫魔掌啊!有些人膽小、沒有智慧,明知道被控制,還是無可奈何,一生都脫離不了魔掌,這種人非常可憐。所以『彼諸愚人為魔所持』,這個『持』就是控制。

 

於是法中。不能解了。謂非如來之所演說。

 

特別是指大乘法。

 

於是持法諸比丘所。生於誹謗。作壞法業。

 

專門做破壞正法這些事。

 

以是因緣。當墮惡道。是故彌勒。若諸智慧。善巧菩薩。欲護正法。當隱其德。

 

你看,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囑咐,可見得這一樁事情非常重要啊!

 

於多分別。諸眾生所。應須護念。莫令於汝。生不善心。

 

自己要護持自己,也要護持對方啊!不要讓人家懷疑、不要讓人家嫉妒、不要讓人家造惡業。所以自己要盡量把姿勢放低,免得遭這些魔難啊!愈是高姿勢,愈容易惹是非,這個是必須要明瞭的。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,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,要知道怎樣去做。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。而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於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有諸菩薩。甚為無智。於大眾中。誹謗正法。及持法者。

 

『持法』就是依法修行的人。真的叫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愚癡無智的菩薩,他們幹這些事情。

 

復於其中。當於辯才。及陀羅尼。而於是法。不能信受。

 

這個『當』念破音字,念擋音,就是阻擋的意思。想方法障礙別人得辯才、障礙別人得陀羅尼。『陀羅尼』就是佛法的綱領、修行的原

則。用種種方法來障礙、來破壞、來阻擋。『而於是法,不能信受。』對於大乘深妙的法門不能夠接受。

 

這下面彌勒菩薩舉一個比喻,說得非常好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

 

世尊。譬如有人。渴乏須水。

 

一個人口渴了,想喝水。

 

往詣泉池。而欲飲之。

 

他遇到一個泉水、池塘,他想在這裡飲水解渴。

 

是人先來。投諸糞穢。於此水中。後不覺知。欲飲其水。便取嗅之。既聞臭已。不飲其水。

 

這個比喻諸位仔細去看二。這一池的清水,他在還沒有口渴的時候,還不想喝水的時候,把這個池子污染了;污染之後,自己口渴了,想喝水了,再一看水——太髒了,不能喝。

 

誰破壞的呢?

 

自己破壞的。

 

這個就是比喻他先破壞佛法,到以後他想學佛法,但佛法已經被他破壞了。

 

彼之自汙。更說其過。乃至歎言。奇哉此水。甚大臭穢。是人過失。都不覺知。

 

他自己所犯的過失,自己誹謗三寶,他不曉得。

 

而於是水。反生怨咎。

 

他想學佛法,還責怪於三寶。

 

世尊。如泉池者。當知即是。持法比丘。由佛神力。於此法眼。善能解說。

 

這是比喻。『池水』比喻依教奉行的這些人,他們身心清淨。

 

又復如彼。愚癡之人。若於泉池。自投糞穢。後不覺知。欲飲水者。

 

這是講這些愚癡的菩薩,比喻他們想學佛法,反而有障礙。

 

世尊。最後末世。五百歲中。有諸無智諸菩薩等。亦復如是。

 

就跟這個比喻裡頭所說的,自己蹧蹋泉水,到最後自己口渴不能飲用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。

 

我們看下面經文,這就回過頭來,再說這一樁事情,說這些人——

 

於彼正法。及持法者。生誹謗已。復於是人。聽受法味。

 

他誹謗。

 

誹謗怎麼樣?

 

他還偷偷的來學習,還要想辦法去找這些經法來聽。

 

他是不是真聽得懂呢?

 

聽不懂。

 

為什麼聽不懂呢?

 

他心諂曲、他心裡頭有煩惱,心不清淨。換句話,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,他得不到佛菩薩加持。得不到佛菩薩加持,不要說偷聽聽不懂,會把意思聽錯了,現場聽也聽不懂。所以我們聞法能夠理解、能夠生歡喜心,都得佛力加持啊!非常稀有難得啊!因緣自己要知道珍惜。

 

彼人自失。都不覺知。

 

『自失』就是把意思曲解了、聽錯了。

 

以疑惑過。汙染意根。

 

這是說明他為什麼讀經、聞法會把意思錯解了,就是因為他有疑惑;對佛法他有成見,因為過去聽別人說,這個法不是佛說的。這個成見由來很早,所謂大乘非佛說。特別是在中國,像《楞嚴經》,很多人不相信《楞嚴》,認為《楞嚴》是偽造的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偽造的。這兩部經爭論最多。不但在言語上有爭論,多少人寫成書,說這兩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像這些事,我們讀這一部經的時候,佛都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是末法時期的怪現象。因為他有疑,他過去有這個成見,污染了意根,因此讀經、聞法產生許多錯誤的知見。不解如來真實義啊!

 

彼持法者。當被戲弄。或受譏笑。

 

如法修行的人,反而被這些人譏笑、戲弄、侮辱。

 

乃至歎言。奇哉此法。為諸過失。之所染汙。彼無智人。於此正法。及是法師。不能聽受。伺求其短。謗言。汙辱。生厭離心。捨之而去。

 

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常常遇到的,聽到的就更多了。那麼這部經傳來也很遠,總不是現在人偽造的嘛!是在大藏經上抄下來的。《大寶積經》第二十五會,翻譯的人清清楚楚,唐朝菩提流志翻譯的;這怎麼會有錯呢?菩提流志距離我們現在,差不多是將近一千四百年了。佛講經的年代更久遠,那麼早之前,佛對於我們現在社會裡會發生這些現象,都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想一個頭腦清醒的人,對於世尊所說不能不佩服啊!

 

4、有四辯才•一切諸佛之所宣說

 

爾時世尊。讚彌勒菩薩言。善哉善哉。彌勒。善能演說。如是譬喻。無能伺求。說其短者。

 

這幾句話是總結前面的一段經文。世尊讚歎彌勒菩薩說得非常之好。接著世尊再告訴彌勒菩薩:

 

彌勒。以是因緣。汝應當知。有四辯才。一切諸佛。之所宣說。有四辯才。一切諸佛。之所遮止。

 

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,使我們能夠清楚,並且易於辨別是佛法,還是非佛法。『辯才』,佛有辯才,魔也有辯才。沒有辯才,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、崇奉,魔他也有無礙辯才。所以佛在此地說了,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,這是佛法。另外有四種辯才也是無礙辯才,是諸佛如來所禁止的,決定不許的。如果佛的弟子——比丘或是菩薩——說法與佛所說的不相應,那我們就很清楚他不如法。

 

云何名為。有四辯才。一切諸佛。之所宣說。

 

這是佛讚歎的,諸佛如來所宣說的。第一、

 

所謂利益相應。非不利益相應。

 

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,目的是要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『利益』。如果說現前佛給我們得利益,來世不得利益,後世不得利益,這不是佛說的。佛所說的真實的利益決定能教我們來世、後世、生生世世都得利益,這個才是佛法。所以『非不利益相應』——不是與那個沒有利益的相應。

 

佛的話意思很深很廣,世間人往往眼光短淺,只看到眼前一點小利,而沒有仔細去省察,他得這一點小利要付出多少代價?如果冷靜的觀察就知道,這一種小利的確是得不償失。如果心地不清淨,來生因此而墮三途,那這個損害就太大太大了!這個決定不是佛所說的。

 

就眼前得利益,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——佛法是令人常生歡喜心,佛法決定不會給人有壓力。如果生活上有壓力、精神上有壓力、物質上

有壓力,這決定不是佛法,佛不予人壓力。這話說出來,恐怕諸位同修有少數還聽不懂的。

 

什麼叫「壓力」呢?

 

我舉一個例子,你就明白了。

 

你們到佛堂來要不要布施、供養啊?

 

多少要布施一點、供養一點。有些人礙於面子,在自己財力不足的時候,背高利貸來供養,要付很重的利息啊!這是不是壓力?這是佛決定不許可的。

 

你進佛門來需不需要供養呢?

 

說實在的話,佛不需要你財供養。

 

佛要的是什麼呢?

 

依教奉行供養。你看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裡面講到廣修供養,一切財供養都不如法供養,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就是「如說修行」。佛在經上怎麼講的,我們就怎樣照做,這是真供養啊!我們這部經剛剛念過,佛教給我們在這個時代,修學怎樣才能夠免除一切障礙,而得到成就。佛教給我們四法,四法裡面第一『不求他過』,我們有沒有做到?(我們不是處處找人家的麻煩、看人的缺點!)你能做到這一條就是真供養啊!如此,那裡會給你壓力呢!這就叫相應,『利益相應』。第二、

 

與法相應。非不與法相應。

 

這是決定不會說是與法不相應,決定與法相應。

 

『法』是指什麼呢?

 

諸佛如來所說的經典,一定跟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、方法、境界都相應。若有違背,這個辯才就不是佛菩薩所讚歎的。第三、

 

煩惱滅盡相應。非與煩惱增長相應。

 

這一點諸位學佛總要記住,特別與第一句講的利益相應。

 

你學佛如果工夫得力,也就是說你學得很好、修得很好,從那個地方看出來呢?

 

你的煩惱少了。大的階段來看,煩惱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少。煩惱少了,智慧就增長,身心就清淨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如果工夫更好的,那月月都不一樣。如果你能夠覺察到,月月有進步;這個有進步就是煩惱輕,一個月比一個月輕,貪、瞋、癡、慢逐漸逐漸沒有了,身心健康,智慧增長,你念佛就決定得生,真有把握了。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斷煩惱、開智慧。假如你學佛,學得煩惱一年比一年多,那就壞了,你不是學佛,你是學魔。魔跟佛恰好相反,魔是教你煩惱要增長,一年比一年多;佛是教你煩惱少,一年比一年少。這是佛跟魔很明顯的對照。我們從成果上來檢點、來觀察,我們到底是學的佛,還是學的魔呢?第四、

 

涅槃功德相應。非與生死過漏相應。

 

『涅槃』是梵語,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。

 

不生不滅能求得到嗎?

 

求得到。

 

這是佛法修學的最後目標——入涅槃的境界。涅槃就是沒有生滅的這個境界。

 

佛告訴我們,六道有生死輪迴,十法界裡面有變易生死,像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有變易生死。在如來果地上,兩種生死都沒有了——分段生死滅了,變易生死也滅了,這個就叫做大涅槃。佛所講的一切法,一定是循著這一個方向,一定是向著這一個目標。假如魔說法,那就不一樣了。魔是教你生生世世不要離開生死輪迴,永遠在六道裡面打轉,在魔掌控制之下啦!特別是大乘佛法,經上常說無量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「法」是方法,「門」是門徑;方法門徑雖然很多很多,目標、方向是一個——大涅槃。因此《金剛經》上佛說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所有法門都是平等的,都可以幫助你證得大涅槃的境界。

 

那麼為什麼我們在這麼多法門裡面,還要選擇呢?

 

法門是平等,我們的根性不平等。如果這個法門不適合我自己的根

性,我修學起來就困難。人生時間很短,這樣短暫的時間,我們要是修不成功,這一生就空過了。因此選擇法門就非常重要了。

 

這麼多的法門,我們到底選那一個法門好?

 

實在說我們煩惱很重,習氣很深,也沒有善根、福德,更沒有智慧,這麼多法門擺在那裡,怎麼個選法?

 

這一樁事情,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,已經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了。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啊!在《大集經》上就有一段開示,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選擇法門,你就遵循佛這個開示。佛說:「在正法時期(佛滅度後第一個一千年),戒律成就。」你能夠嚴持戒律,就能證果。這個證果不要說是很深,在一般講是阿羅漢果,就是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。即使不能證阿羅漢果,如果證得須陀洹果,那也就很可觀了。須陀洹入流,入聖人之流。證得須陀洹之後,在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就超越輪迴了,這算是成就了。佛說:「像法時期,禪定成就。」就是佛滅度第二個一千年。這個時候正是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,所以中國的禪宗特別興盛,因為這是在第二個階段成就的法門。第三個階段,就是末法時期,佛滅度二千年以後,人的根性是一代不如一代,煩惱習氣特重,持戒不能成就,參禪連得定都得不到。佛告訴我們,這一個時期,「淨土成就」。你能夠老實念佛,帶業往生,這個成就超越前面兩種之上啊!前面兩種只能脫離六道輪迴,還不能脫離十法界;淨土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超越十法界了,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。我們自己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選擇,聽佛的話,佛替我們選擇淨土法門,我們就依教奉行,這就可以了。這個就是與大涅槃相應,絕對不是與生死輪迴相應。

 

彌勒。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。

 

這以上這四種辯才,是諸佛菩薩所宣說的正法。

 

彌勒。若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

 

這把出家、在家兩種菩薩都說了。

 

欲說法者。

 

你們要發願弘法利生,為別人講經說法,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,佛在此地特別囑咐,說:

 

應當安住如是辯才。

 

你要牢牢記住佛講的這四個原則,一定要遵守啊!

 

若善男子。善女人等。有信順心。當於是人。而生佛想。作教師想。亦於是人。聽受其法。

 

這是說聽眾。

 

聽眾應當什麼樣態度呢?

 

講經說法的人,要依據前面四個原則;而作聽眾的,佛在此地也說了,應當相信、應當要順從,對於說法的人要尊敬,要把他當作佛來看待,因為升座說法,就是代佛講經啊!一分恭敬心,得一分利益。十分恭敬,得十分利益啦!所以恭敬,實在講並不是恭敬講經的這個人,而是因這一個人把自己的恭敬心引發出來了。「恭敬」是性德,是真如本性裡面的良知良能,用這個來引發起來啊!『作教師想』把他看作老師。『亦於是人聽受其法』,向他學習。

 

何以故。是人所說。當知皆是。一切如來。之所宣說。一切諸佛。誠實之語。

 

這個人依照經教來宣講,沒講錯嘛!句句話都沒有離開經義,經文的意義是如來真誠之語,他沒有講錯。這是教給我們,在這一個時代說法、聽法的態度,連心態都說出來了。我們能夠如法修學,就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

 

彌勒。若有誹謗。此四辯才。

 

這是從反面上來說。的確,在這個時代,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——有人誹謗這四種說法:與利益相應、與法相應、與煩惱滅盡相應、與涅槃功德相應。

 

那些人誹謗呢?

 

當然是魔嘛!說這四種原則非佛說。

 

言非佛說。不生尊重。恭敬之心。是人以怨憎故。

 

『怨』是埋怨,『憎』是憎恨。

 

於彼一切諸佛如來。所說辯才。皆生誹謗。誹謗法已。作壞法業。

 

壞法業,破壞佛法。

 

作壞法已。當墮惡道。

 

這是經上講得很清楚的,必定墮阿鼻地獄。這些事情,就跟這部經一開端,佛講的公案沒有兩樣。

 

是故彌勒。若有淨信。諸善男子。為欲解脫。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。不以憎嫉人故。而憎嫉於法。不以人過失故。而於法生過。不以於人怨故。而於法亦怨。

 

這一段開示太好了。這是說已往我們沒有聞到正法,造了誹謗三寶的罪業;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呢?如果有,今天讀到這部經,聽到這個佛法了,自己省悟過來了,要懺侮自己的業障,有沒有方法呢?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就是教這個。如果我們有意、無意誹謗了佛法(謗法罪業很重很重啊!),能夠覺悟過來、能夠回頭,還是善男子、還是善女人啊!畢竟你還有很深厚的善根。所以說『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』,過去曾經誹謗正法,現在想把這個罪業解脫、解除,免墮地獄;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『不以憎嫉人故,而憎嫉於法』。不但佛這樣教我們,在中國古老的時候,古聖先賢也是這樣教我們,所謂「不遷怒」啊!佛在此地教我們不遷怒啊!不貳過啊!我們討厭這個人,但是這個人說的法是正法,不是邪法,不能因為討厭這個人,我也討厭這個法了;不因這一個人有過失,我們認為他的法也有過失,那這樣做就錯了。所以「人」,我們討厭他,他有過失、有缺點,我們還要仔細聽聽他說的法有沒有過失;他的法如果是正法,我們可以跟他學,不必學他的做人,我們聽他說法,我們跟他學法啦!所以『不以於人怨故,而於法亦怨』,這是因怨憎這個人,而誹謗法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是佛教給我們,如果過去曾經有意、無意誹謗三寶,我們把這個觀念改過來,這就是懺悔的第一步啊!

 

5、有四辯才(世智辯聰)•一切諸佛之所遮止

 

彌勒。云何名為。四種辯才。一切諸佛。之所遮止。

 

這是佛所不許可的,佛決定不贊成的這四種辯才,這四種辯才不是諸佛菩薩所用的,他這四種跟前面四種恰恰相反。

 

所謂非利益相應。不與利益相應。

 

第一、他所講的絕對沒有利益。

 

沒有利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?

 

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跟他學?

 

這就是我剛才講,他這個利益是很淺、很短(時間上講是很短暫);是很小的利益,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,來生決定不得利益,那後生就更不必說了。這個就是不與利益相應,而與非利益相應。第二、

 

非法相應。不與法相應。

 

他跟佛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一定是相違背的,這就是跟佛說的不一樣了。第三、

 

煩惱相應。不與煩惱滅盡相應。

 

如果你對佛法沒有深刻的研究,你不知道他講的如法不如法,但是這個地方你很容易檢查得出來。你跟他修學多煩惱,這個是『煩惱相應』。他們提倡的是增長貪、瞋、癡、慢,而不是斷貪、瞋、癡、慢。也許他話說得很好聽:我們是在煩惱中斷煩惱。你能斷得了嗎?這個話下面彌勒菩薩有問。所以佛教這些法身大士大菩薩的那一些言語,都被他們學去了。學去之後仿冒佛法,欺騙眾生,你跟他學決定是煩惱天天增長,你心不會得清淨啊!所以他『不與煩惱滅盡相應』。第四、

 

生死相應。不與涅槃功德相應。

 

他跟你生死相應,來生還要繼續不斷搞輪迴。這些不是佛說的。這個要記住啊!

 

不但有法師這樣教信徒,法師自己也發這個願——他不求了生死、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

他求的是什麼?

 

我要生生世世當法師。

 

他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啊!這世間眾生太苦了,他來生轉世還要來當法師。

 

話是蠻好聽的,你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呢?

 

如果不得人身;那好了,就算你當法師吧!畜生道當法師、餓鬼道當法師;地獄道裡頭沒有法師,你究竟到那一道去?

 

這個決定不是佛說。起這個心、動這個念,決定不是佛弟子,與佛教誨完全相違背。

 

彌勒。是為一切諸佛。之所遮止。四種辯才。

 

上面講的四種,是佛完全禁止的,絕不是佛說的,也絕不是佛弟子所說的。

 

下面彌勒菩薩代我們提出一個疑問,我們要仔細的來聽。

 

爾時彌勒菩薩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說。若有辯才增長生死。非諸如來之所宣說。

 

你看佛講了四句,他只取這一句來,因為這一句最明顯、最容易檢查。

 

云何世尊。說諸煩惱。能為菩薩利益之事。又復稱讚攝取生死。而能圓滿菩提分法。如是等辯。豈非如來之所說耶。

 

這話問得很好,好像跟佛前面所講的話完全有矛盾啊!這個話的意思是我們平日常常聽到的: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」「煩惱即菩提」,所以不要斷煩惱,煩惱就是菩提啊!生死就是涅槃,也不必了生死啊!

 

這個話是不是佛說的呢?

 

的確,佛說過。

 

可是諸位要曉得,這個不是佛對初學人說的。

 

佛這個話是對誰說的呢?

 

對法身大士說的。

 

那麼試問你是不是法身大士?

 

法身大士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了;那樣的人,佛才跟他講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。

 

你們也許聽說過「入不二法門」。

 

這不是初學人的境界。

 

什麼人的境界呢?

 

起碼也要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人,佛才給他說這個法,這叫「不二法」。如果我們拿《壇經》六祖惠能大師對印宗的答覆,用那個模式來套,你就很清楚了。他們兩個第一次見面,就是在現在的廣州光孝寺,拈出風動、幡動,印宗知道他是五祖大師的傳人,對他非常恭敬、禮遇,向他請教:

 

你在黃梅常常聽五祖開示,五祖有沒有講禪定、解脫啊?他怎麼講的啊?

 

惠能大師沒有直接答覆他,他只說: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那麼你要什麼?

 

生死跟涅槃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:煩惱跟菩提也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了。佛法是不二法。這是對法身大士說的,不是對普通人說的。我們是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,怎麼能學那些人呢!佛說的沒有錯,我們不懂佛的意思、不解佛的意思。彌勒菩薩在此地提出這個問題來,非常重要啊!免得我們在末法時期,被這些邪師所迷惑。

 

我在當年學佛的時候,出家兩年才受戒。受戒之後我住在大溪香雲寺,那個時候的香雲寺是破破爛爛的,不像現在,現在修得很漂亮啊!沒有人管理的一個破廟,我們住在那裡,生活非常艱苦。我在大溪關帝廟講經,一個星期講兩次,收一點供養維持生活,那時候廟裡住了五個人。大溪有個齋明寺,闕上師在那裡傳密法,派人來通知我們,希望我們五個人去拜他作老師,跟他學密,他提出條件:每一個人津貼我們三百塊錢伙食費。我們那個住持老和尚(他不在了、走了。)聽到這個話很高興——我們一個月有一千五百塊錢的收入。那個時候一千五,值錢哪!差不多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情。就召集我們幾個人來開會,說是上師有這個好意,想收留我們。我聽了這話之後,原本對上師很尊敬的,上師這一個舉動,我對他那個尊敬心沒有了。所以我就給我們廟裡幾個人說:假如我們去拜他作老師,想跟他學法,他一腳把我們踢出來,我佩服他,他真的是上師。現在我們沒找他,他還來利誘、誘惑我們去,我們這個人就只值三百塊嗎?三百塊就賣身投靠了!以後這些人都不敢講話。要知道密是最上乘的佛法,我們有沒有資格學密呢?我們自己問自己——沒有資格。

 

我學佛第一個指導我的老師——章嘉大師,他是密宗的大德,所以密裡面的情形,我知道的很多。佛法好像是我們學校一樣,密是研究所、是博士班。

 

我們什麼程度呢?

 

小學程度都沒有;他居然叫我們念博士班,博士學位給我們。這假的不是真的嘛!你欺騙別人可以,欺騙我,騙不了啊!

 

這一段就是說這些事情。今天這個社會,許許多多迷惑人的事情,有即身成佛;你能成得了佛嗎?

 

說實在話,即身墮地獄啊!不是即身成佛。

 

要知道,密是什麼?

 

密是《金剛經》上那個標準他做到了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這有資格學啊!這個可以不要斷煩惱。

 

為什麼不斷煩惱?

 

煩惱沒有嘛?

 

為什麼不要呢?

 

菩提也沒有嘛?

 

煩惱、菩提俱不可得,入這個境界。這那裡是我們凡夫境界!

 

所以,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確實統統斷掉了,你才有資格學密。如果你還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顯教裡頭的利益都得不到,那密就更不必說了。

 

密宗裡常講,不學密不能成佛。這一句話對不對?

 

對,一點沒錯。每一個人都要學密,你才能成佛。

 

什麼時候學密呢?

 

八地菩薩。你將來證到八地了,佛就教給你這個法門了。那你現在是那一地的菩薩呢?八地菩薩叫不動地,所以千萬不要被人騙了。

 

我的老師好啊!章嘉大師啊!我跟他三年,他沒有傳我密,我不夠資格啊!我才開始學。

 

他教我學什麼呢?

 

教我在戒律上打基礎。密法是建立在顯教的基礎上啊!顯教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。所以這是真正好老師,他教給我基礎。現在無智之人,被矇騙、迷惑的不曉得有多少?所以這段經文在此地,太好太好了。

 

彌勒菩薩這一提出來,你看下面世尊怎樣教導我們。

 

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。彌勒。我今問汝。隨汝意答。

 

佛反過來問彌勒菩薩,告訴他:「隨你的意思答覆。」

 

若有說言。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。攝取生死。又復說言。以諸煩惱為利益事。

 

這個佛法裡確實有這個講法,但是底下的話重要了。

 

如是說者。為與利益相應。非利益相應。為與法相應。非法相應。

 

佛這兩句話問得很好!這兩句話:

 

與利益相不相應?

 

與法相不相應?

 

相應的是佛說的,不相應的非佛所說。

 

彌勒菩薩。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正說者。則與義利相應。

 

就是與利相應。『義利』是正當的利益。

 

與法相應。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。

 

這個沒錯,這是法身大士啊!對他們來講這是正說。

 

佛言彌勒。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。

 

像《地藏經》上地藏菩薩所說的: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。」地藏菩薩,行!我們聽了這個話也發起大慈悲心,跟地藏菩薩一起入地獄。好了,那就完全錯了。所以那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事情,不是凡夫有這種能力。

 

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。如是辯才。諸佛如來之所宣說。何以故。彌勒。此諸菩薩得法自在。

 

你看,佛說這種法,是對得法自在這種菩薩設的。如果於法還不自在的,佛決定不說這個法。

 

得法自在的是什麼菩薩呢?

 

法身大士。也就是剛才講了,入不二法門;這種人是最低限度,已經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了。佛對他們所講的,跟對我們初學人講的不一樣,不是一個講法。你看看他們——

 

所起煩惱。無有過失。

 

他們表現的煩惱,煩惱還沒有過失;為什麼?

 

他的心清淨、心很自在啊!

 

換句話說,這一些法身大士是煩惱即菩提,他煩惱是度眾生的一種方式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裡面看到,甘露火王用瞋恚度眾生。瞋恚是大煩惱啊!他有瞋恚之相,他心地清涼自在,一片慈悲。這話我們很難很難理解!你想一想,父母教訓他的兒女,有的時候有打、有罵,也是一副很難看的面孔;為什麼?愛護他啦!成就他啦!不是真的恨他。他對自己兒女用這個手段,對別人為什麼不用這個手段呢?愛護。別人的兒女對自己不相干,所以笑臉常開啊!此地所說的,你跟《華嚴經》對照一下,很有趣味。所以他們『所起煩惱無有過失』。

 

是為菩薩善巧方便。非諸聲聞緣覺境界。

 

聲聞、阿羅漢、辟支佛不是他們的境界,他們做不到啊!他們尚且做不到,我們凡夫怎麼能做到呢!這個一定要知道。高級的佛法,我們應該知道、明瞭,但是決定不能學習,我們沒到那個境界。

 

彌勒。若有煩惱。不能為他作利益事。亦不能滿菩提分法。而發起者。不與義利相應。不與法相應。但為下劣善根因者。菩薩於中寧捨身命。亦不隨彼煩惱而行。

 

這一段開示非常要緊!

 

我們今天如果聽到有人來給我們說這些話,我們不能夠隨順啊!你要是隨順的話,換一句話說,你是隨順做惡,你是隨順墮三途啊!如果是逼不得已,自己心裡頭要明白,要真正懺悔。善的我們要隨順,惡的決定不能隨順,你要隨順的時候,那就是『但為下劣善根因者』,『下劣』是三途惡道啊!一個真正佛弟子、真正修菩薩道的,寧捨身命也不能夠隨順煩惱行。

 

何以故。彌勒。有異菩薩得智力故。於諸煩惱現有攀緣。

 

這是講法身大士,他們是示現的。這個『異菩薩』就是已經得清淨心的菩薩,像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他真的得清淨心、平等心,一切境緣當中覺而不迷,這個菩薩有智慧,他的般若智慧現前了。『於諸煩惱現有攀緣』,那是利益眾生,他是用這個做手段,所以他沒有過失啊!他能幹啊,我們不能啊!

 

諸位在歷史上,也許在現在的電視劇,你們看濟公傳;濟公喜歡喝酒,他有沒有因酒誤事?有沒有喝醉過呢?沒有啊!近代的,我們曉得有一位金山活佛,民國初年,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,他的行為跟濟公差不多,沒有什麼兩樣,也是邋裡邋遢的。他的飲食、生活起居非常隨便,沒有一點拘束,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學的。你看他吃飯,吃二、三十碗沒事,幾天不吃飯也沒事。在臺灣有一位法師跟他很熟,跟他在一起住過——樂觀法師,他寫了一本金山活佛的傳記。有一天他拉到樂觀法師吃飯,一碗一碗給他裝,樂觀法師不知不覺的吃了十碗,那是他加持的。

 

樂觀法師曾經問他:「吃這麼多難道不脹嗎?」

 

他說:「你沒有聽說佛法裡面不增不減嘛!」

 

人家有不增不減的本事啊!這是我們不能學的,我們像他那樣一定會生病啊!他能夠到不增不減——吃再多都不增,不吃他又不減;他有這個能力,這是我們普通人不能學的啊!下面一句說:

 

有異菩薩。無智力故。

 

沒有智慧,沒有這種神通道力,也就是說這一類的菩薩,他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 

於諸煩惱。增上執著。

 

你要這樣學的時候,那個煩惱更增加了。這一段開示太重要了,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,無論在那個地方都見到這些現象,自己一定要明白、要瞭解。

 

(七)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同之相

 

再看底下這一段,說明法身大士與初學的菩薩不一樣啊!

 

爾時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若諸菩薩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

 

這就是指我們現代這一些學佛的人,無論在家出家的。

 

樂欲離諸業障纏縛。

 

底下講了五樁事情,第一個就是「希望」。這個『樂』是愛好,是希望。我們希望離開業障纏縛。第二、

 

自無損害而得解脫。

 

能夠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,沒有損害而能夠得解除煩惱,脫離生死輪迴。

 

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。

 

如果你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達到這兩個目標,這兩個目標是非常純正的。第一個目標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消業障啊!我說消業障,大家都懂,這一句話就是『樂欲離諸業障纏縛』。第二句就是了脫生死輪迴。如果你要是學佛了,以這個為目標,下面菩薩就說出,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。『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』,這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菩薩行,你對於這一部經上所講的,要深深的信解——要相信、要明瞭啊!而世尊在這一部經上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的『不求他過,不舉人罪』,擺在第一條啊!彌勒菩薩在這裡也重複:

 

於他過失不生分別。

 

你說學佛從那裡學起呢?

 

從這裡學起。不要找別人的過失,不要看別人的過失,不要說別人的過失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我們想想這一句話,他的意思太深了。因為現在人最大的毛病,就是說人家過失,張家長,李家短,不碰頭就罷了,一碰頭總是說別人過失,都沒有說自己過失。你說佛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,這治你這個重病,你這一條病治不好,其他的病沒救了。

 

所以你們今天就明白了,我們今天學佛從那裡學起啊?

 

不要說人家過失,從這裡學起。這個毛病習氣太重了,天天注意看人家的過失,你是什麼心啊?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心不清淨,念佛也不能往生,所以這一條是大病啊!我們都疏忽了,都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,今天讀這部經,仔細想一想,這才有道理啊!再想六祖大師講的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;你看跟佛在此地講的完全相應。

 

志求如來真實功德。

 

我們自己的目標在那裡?

 

就是求如來真實功德。

 

如來是誰呢?

 

真如本性。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凡是講「如來」都是從自性上說的,講「諸佛」是從形相上說的,所以不說志求「諸佛」真實功德。如果說「諸佛」是從外表,相上講的;講「如來」是從性上講的,心性,自性的真實功德啊!這個開示就重要了。

 

佛言如是如是。

 

彌勒菩薩這個說法,世尊給他印證,印證就是佛說的。佛講彌勒菩薩所講的完全正確。

 

彌勒。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。深生信解。

 

佛給他做證,也特別強調一下,就是當於菩薩行中『深生信解』。前面彌勒說了,後面世尊又說,讓我們斷疑生信。

 

何以故。慧行菩薩方便之行。難信解故。

 

『慧行』就是法身大士。佛對他們講的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不是對別人說的。他們方便之行是太深了,這個意思太深了,不是聲聞、緣覺、凡夫所能夠理解的。我們看起來,這經上常講不可思議,他們的行徑不可思議。

 

彌勒。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。

 

這是佛舉個例子,舉一個修行證果最低的位次(須陀洹),跟我們就不一樣;須陀洹示現凡夫,假裝凡夫,他不是真凡夫啊!

 

如是凡夫。與須陀洹位各差別。

 

那真的凡夫跟須陀洹比,差別就很大。

 

凡夫愚人。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。

 

這個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——貪、瞋、癡、慢;學佛也是貪、瞋、癡、慢,甚至於出家還搞貪、瞋、癡、慢,講經說法也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。前面不是說了,供養、恭敬多了,講的聲音就大了;供養少了,就不想講了,就趕快要走了。都是搞貪、瞋、癡、慢啊!將來到那裡去呢?墮諸惡道啊!這是凡夫啊!

 

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。終不墮落三惡道耳。

 

你怎麼能比得上人家!小乘初果,他貪、瞋、癡沒斷,所以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沒有斷,他貪、瞋、癡都有;雖然貪、瞋、癡都有,他了達啦,他明瞭、通達了,所以雖起貪、瞋、癡這個念頭,他也不墮三惡道。人家的本事在此地。我們對於貪、瞋、癡、慢迷而不覺,他們對於貪、瞋、癡是覺而不迷,覺而不迷,他就有能力不墮三惡道,這是舉一個明顯的例子。凡夫比不上須陀洹,何況慧行菩薩呢!『慧行』是法身大士啊!

 

彌勒。慧行菩薩亦復如是。於貪瞋癡習氣未斷。

 

慧行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的。貪、瞋、癡斷了,確實沒有了;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無明斷了;雖然斷了,他還有點『習氣』沒斷。這個不礙事。『習氣』很不好懂,古人有個比喻,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,譬如酒瓶——酒倒得乾乾淨淨一滴都沒有了,裡面也擦得乾乾淨淨,確實沒有了,聞一聞還有味道,那叫習氣。實際上他真的斷掉了,他確實沒有了,但他還有點習氣。

 

彼亦別餘初業菩薩。

 

他也跟那些初業菩薩不一樣。

 

何以故。其心不為煩惱所覆。不同初業諸菩薩等。鈍行菩薩無有善巧。同諸凡夫不能出離。

 

慧行菩薩,他們是習氣不斷,而煩惱真的斷乾淨了,確實沒有了。他跟初業菩薩不一樣,這個『別』就是差別,不相同。為什麼呢?『其心不為煩惱所覆』。『覆』就是障礙。煩惱再不會對他產生任何障礙了,所以他不同初業菩薩。

 

『鈍行菩薩』,這個鈍行菩薩就是鈍根的菩薩,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沒有智慧的菩薩。初學的菩薩和沒有智慧的菩薩跟凡夫一樣。『無有善巧,同諸凡夫不能出離。』不能出離六道、不能脫離三界。

 

彌勒。慧行菩薩一切重罪。

 

這個『重罪』是習氣裡面所現的。像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三參,我們看到的這些慧行菩薩——勝熱婆羅門的愚癡、甘露火王的瞋恚、蜜蘇筏多女的貪愛,這三個人是代表貪、瞋、癡三毒煩惱啊!這是一切重罪。

 

以智慧力悉能摧滅。亦不因彼墮於惡道。

 

這個智慧力是他們觀行離相,所以表現是這些造作惡業的樣子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對一切眾生真的是大慈大悲,只是用這個手段來教化眾生而已,所以他們不墮惡道啊!他們常住一真法界,不但是不在六道裡面,他也不在十法界裡。這個我們要清楚、要明瞭,不要在這個地方產生誤會,那就錯了。曉得自己的身分、自己的能力,我們對這些人只有敬仰,絕不能夠學習,學習就壞了。

 

彌勒。譬如有人。於大火聚。投以薪木。數數添之。如是添已。其燄轉熾。彌更增明。無有盡滅。

 

這是佛舉一個比喻。譬如有人燒著一盆火,不斷的在加柴火,於是這個火愈燒愈猛、愈盛,那個火光愈來愈明亮了,這就是煩惱即菩提。煩惱是薪、是柴火,投在火裡面使這個光明更熾盛,是這個意思。

 

彌勒。慧行菩薩亦復如是。以智慧火。燒煩惱薪。

 

火光代表智慧。這個添的薪、柴木,那就是煩惱,煩惱投進去,他的智慧更大,所以煩惱即菩提。

 

如是添已。智慧之火。轉更增明。無有盡滅。彌勒。如是如是。慧行菩薩智慧之力。善巧方便難可了知。

 

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啊!他們的境界太高了,他們所證的太深了,所以煩惱對他是增長智慧的。煩惱對我們是幫助我們墮三途,要感苦報的,完全不相同。